键盘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码快捷登录

搜索
baidu
摇滚王勇老师单编弹唱教程第十一集发布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scz

[和声] 《和声法则》 后 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ryangao1990 发表于 2013-9-30 11:50
最近一直都在阅读老师的论著,顿感茅塞顿开,而且老师还细心回答我的每一个问题,在此学生要深深地感谢 ...

对于歌曲创作通常根据歌词先有旋律而现代也出现先有和弦的创作方法,特别是学院派和声理论功底深厚的作曲家为了从后续的音乐制作考虑先从和弦入手也是有的。但是对于其他人特别是民间派的一些作曲家由于缺乏必要的音乐理论功底无法从和弦入手,如阿炳创作的《二泉•• • •• 》很可能就属于这一类的作曲家,虽然如此《二泉•• • •• 》仍然是二胡的经典曲目。
你提到的有关作曲及其它问题曲式、编曲等等不属于和声知识内容,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决,具体问题可以在网上求得帮助,如果想学习系统知识可以找几本教程之后再进行讨论。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0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几天版主的《和声法则》,真的是受益匪浅,才知道自己知道的是那么的少。谢谢版主的分享,另外 我想请求版主帮我推荐基本书,关于和声和即兴伴奏的。先行谢过了{:soso_e183:}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Fendy_07 发表于 2013-10-20 16:29
看了几天版主的《和声法则》,真的是受益匪浅,才知道自己知道的是那么的少。谢谢版主的分享,另外 我想请求 ...

和声与即兴伴奏关系密切这是所有读者的共识。有关即兴伴奏的实用教程已经正式出版发行的也很多其中各有所长,对于读者来说可谓是开卷有益。在网上也有若干种不同的XX即兴教程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在西方大小调式范围内应用的参考文献,可以说在和声法则公开之前也可能是笔者阅读范围有限并没有发现超越传统二元化音乐理论的和声与即兴教程,这给读者的学习代来很大的局限性甚至对读者产生误导,这是读者必须注意的问题。但是决不是说这些书中没有可取之处,相反书中有很多实用技法与音乐实践相一致并且包含了许多作者所积累的有价值的宝贵经验是应当认真学习的部分,因此仅靠某一本什么教程就能通过自学学会和声和即兴不太现时。所以建议你在阅读教程之前应当注意:
1、        西方古典音乐理论存在不足不适合当代主流音乐,它只适应西洋大小调式。因此不能接受以西方古典音乐理论大小调为基础来论述当代音乐的成书方式。
2、        自学音乐理论绝对不能依靠死背硬记,所有的理论观点必须找到出处如果书中没有给出出处那就值得怀疑。
到此你就明白了笔者虽然阅读了一些有关音乐理论的参考文献但是不能向你推荐,担心你会走弯路,网上已经发现在回复中提到了走了大弯路,这些弯路产生的根源就是有关教程存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笔者可以给一点提示,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教程里面被说成不同的调式从而得到不同的和声结果很明显至少其中有一个是概念上的错误这样的教程就是误人子弟,存在类似问题的教程笔者不会向任何读者推荐。
“不能向你推荐”不是对你不帮助,只要你提出具体问题笔者会力所能及的加以解决,只不过笔者现在还没有发现适合你所要求的十全十美的教程。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2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scz 发表于 2013-10-22 08:44
和声与即兴伴奏关系密切这是所有读者的共识。有关即兴伴奏的实用教程已经正式出版发行的也很多其中各有所 ...

你好,首先谢谢版主的耐心解答,因为我现在像自学即兴伴奏,所以像找一本基础的教程,就是最基本的。我想问一下您觉得冯鄂生 贾方爵 薛世民编著的《和声实用基础教程》和高师版的《钢琴即兴伴奏基础教程》怎么 样呢。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Fendy_07 发表于 2013-10-22 13:17
你好,首先谢谢版主的耐心解答,因为我现在像自学即兴伴奏,所以像找一本基础的教程,就是最基本的。我想 ...

你提到的两本书笔者只是有点印象,它们都不是笔者当初阅读的主要研究对象不像对待和声学教程和勋伯格和声学及音乐理论基础那样的重视程度,不过你完全可以从它们的开篇就能明确笔者指出的应当注意的那两条。笔者认为现在不太容易找到超脱西方古典音乐二元化大小调式的系统和声理论参考文献,这就是不能向你推荐的根本原因,不过其中肯定会有有用的成分那就需要读者认真去挖掘这才是“开卷有益”。笔者在文章中也从某些教程引用了部分内容做些评论但是不等于对它的全面肯定与否定,所以还是慎重为好否则可能会出些问题。有这样一首歌曲《最美的歌唱给妈妈》好像某位歌唱家唱过,这是一首带有藏族音乐元素的民族歌曲。可是有位网友把《最美的歌唱给妈妈》按着西洋小调式的和声规律配和声,这样的有误导性的原则错误也就出现了并向别人加以推荐。你会发现这首歌曲根本就不是西洋小调式甚至也不是七声调式,现在大家会明白了产生错误的原因。笔者认为现在国内的原创音乐作品大部分都不是大小调式,因此读者不能一提到音乐就是西洋大小调式而是必须从旋律出发认真分析来确定和声构成。类似上述问题的出现不是个别现象,读者应当提高警惕。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scz 发表于 2013-10-23 12:39
你提到的两本书笔者只是有点印象,它们都不是笔者当初阅读的主要研究对象不像对待和声学教程和勋伯格和声 ...

嗯嗯  谢谢版主。明白了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5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yangao1990 于 2013-10-25 14:29 编辑
scz 发表于 2011-10-21 16:29
多谢楼上两位网友能够阅读笔者的贴子,读完下面的内容会进一步了解它的产生过程,并对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提 ...


老师好,在西方古典乐中时常遇到此般和声终止式(进行):
C - Dm/F - G7 - C
请问老师,这种和声进行与和声法则中常提及的:
C - Dm - G7 - C
C - F - G7 - C
有何实质性的区别,学生觉得三者有细微的差别,但是无法言表。
为何当时的人要选择Dm/F?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比Dm,F要好在哪里?
请老师详告!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5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ryangao1990 发表于 2013-10-25 14:03
老师好,在西方古典乐中时常遇到此般和声终止式(进行):
C - Dm/F - G7 - C
请问老师,这种和声进行 ...

C—Dm—G7—C;从原始数学模型截取的公式,其中用G7替代G。公式中表现色彩丰富,包含有暗淡色彩的Dm。
C—F—G7—C;用下属和弦F替换数学模型中的Dm。突出调性表现在包含三个骨干和弦,色彩单一为明亮。
C—Dm/F—G7—C;理论上是Dm/F替换Dm,实际音响效果是:C—Dm/F•G7—C;使和弦在和声中的功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主要产生的原因是两和弦的根音是级进关系。这里说明一个道理和弦替换一定要考虑后果,不存在无条件进行。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5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scz 发表于 2013-10-25 14:39
C—Dm—G7—C;从原始数学模型截取的公式,其中用G7替代G。公式中表现色彩丰富,包含有暗淡色彩的Dm。
C ...

老师说的有理,学习了
试问:
是否有可能作曲家因为指法的方便而更改和声进行?
如:E - A/C# - A - B7 - E
A/C#是A和弦的代换和弦吗?为什么要加A/C#?低音换为C#是为什么?如果是学生,会选择C#m,想不到使用A/C#,学生不解。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6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ryangao1990 发表于 2013-10-25 15:00
老师说的有理,学习了
试问:
是否有可能作曲家因为指法的方便而更改和声进行?

依据音乐理论平台理论可知在和声纵向构成上只要能够使用转位和弦就一定允许使用所对应的原位和弦。所以使用A/#C的地方一定也可以使用A,那么究竟使用哪一个需要由构成和声横向关系上的和声法则来决定,这是在这里讨论问题的理论基础。你提到的A/#C的使用由于不知道所对应的旋律,另外也无法确定原作者所应用的理论根据因此不太好回答,从它的和弦连接上看肯定不是依和声法则为理论依据。和声法则是依靠旋律产生和声,因此只要有旋律就一定能依据和声法则产生和声。另外一个现时的问题是传统的西方古典音乐理论很不适应当代音乐现象又缺乏可以取代的新的音乐理论被学院派所接受出现了理论真空,必然会涌出五花八门甚至是旁门左道的解释,这是读者应当高度警惕。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1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老师两个和声进行
C - Am7 - Em7 - F - G
C - D9 - Fm - G - C
学生无法用从老师这里学到的和声法则来解释。请老师帮助我。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ryangao1990 发表于 2013-12-31 00:35
请教老师两个和声进行
C - Am7 - Em7 - F - G
C - D9 - Fm - G - C

  上一句中的Em7是装饰和弦,它与后续和弦F是级进连接关系。
  构成:
  C—Am7—Em7·F—G :
  这样的和声法则关系。
  其中Am—F—G 的理论原型是 Am—Dm—G 它是原始数学模型直接截取的一部分,再由F 替代 Dm 而形成。而其中的Am的由它的七和弦 Am7 所替代 。这个和声语句的理论解释是:
  Ⅰ—Ⅵm—Ⅲm7·Ⅳ—Ⅴ。
  下一个语句中用D9 替换Dm和弦,它的理论原型是:C—Dm—G—C ;也是从原始数学模型直接截取。再由Fm替代后部分Dm 而用D9替代前部分Dm。
  它的理论解释是:
  Ⅰ—Ⅱ9—Ⅳm—Ⅴ—Ⅰ:
  提示一句,这样的理论解释不适合现有的学院派理论观点,也就是从西方古典和声理论观点不可能得出上述的理论解释。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1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老师的的和声法则,正好手头有林文信的12小时,P60页《选择》第13、14小节
C - Am - Dm - E
我又疑惑了,这个 Dm - E 怎么解释呢,望老师解答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mathias 发表于 2014-11-11 18:18
看了老师的的和声法则,正好手头有林文信的12小时,P60页《选择》第13、14小节
C - Am - Dm - E
我又疑惑 ...

在《和声法则》决定上网之前并没有考虑采用林文信老师教程的内容作为范例,而是从笔记上选择了布格缪勒、格什温等名家的作品片段。后来在一位读者的建议下作了较大改动采用了林老师的教材,优点在于读者容易查找到旋律的全部并且作品接近当代音乐主流,缺点是从学院派角度显得层次不高。林老师的教程同样是以西方古典音乐理论为基础的和声写作作品,使用和声法则的理论观点加以解释说明也适用于传统音乐理论。
你提到的60 页第13、14 小节,中的E 和弦是一个大三和弦其和弦音是E、#G和B而书中给出的具体指法上的是#5、7和3反映键盘上是#G、B和E它所表示的和弦是转位和弦E/#G。所以可以断定书中E的写法存在一定问题。
当改为E/#G后,和弦的连接为:
C—Am—Dm—E/#G—Am···;//注意!低音是级进。
   也可以理解为:
C—Am—Dm—E/#G·Am···;//两者音响效果相同。
在这里不是所有已知书中的问题笔者都能给以解答,比如有个笔者已经说过的例子,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确定为“角”调式的理论根据,笔者才疏学浅不能回答只能请读者直接去请教原作者。它是出自一本学院派的教程,如果回答为什数次被引用这个范例,因为它是一位读者上传到网上向笔者推荐的,笔者即便掌握了这类典型范例通常也不会第一个上传。
鉴于林老师的教程是笔者作为范例引入到和声法则中在这里勉强能够作些解释如有不当之处请回复。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2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觉得伴奏太难,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配和弦和织体,弱弱的说我从小钢琴十几年了,伴奏还是头疼)我本来看到老师的帖子觉得似乎是豁然开朗,终于可以有些约束,但现在看来可能性还是太多,和声法则是多一种理解,伴奏还是要自己经验。教会司琴,诗歌和流行曲很不一样,怎么配就觉得不好听,要不然只能一四五级(题外话,哈哈。。)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cz 于 2014-11-13 09:00 编辑
mathias 发表于 2014-11-12 22:05
本来觉得伴奏太难,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配和弦和织体,弱弱的说我从小钢琴十几年了,伴奏还是头疼)我本来 ...


很高兴你能阅读笔者所写的《和声法则》。《和声法则》本身是告诉读者和声写作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你所说的“约束”,这些原则是相对而言的法则。和声写作相当于文学上的命题作文,它的题目就是旋律而写出的作文就是和声。所以最终结果或者答案不可能存在唯一标准答案,你说的“可能性还是太多”是相当正常的,“可能性还是太多”也体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否则成了千篇一律,在《和声法则》中总的原则是存在的也是有足够的约束力,这些内容需要认真阅读才能领悟。由于你与笔者所处角度不同,理论基础也存在差异必然存在认识上的区别,你可以与其他读者进行交流详细了解别人是如何学习和理解《和声法则》。如果配出来的和弦自己都觉得不好听存在多种原因,和声上的问题肯定存在。你也应当回忆一下从小学十几年的学琴生涯老师都教了哪些音乐理论,和声是怎么教的。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9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scz 发表于 2014-11-13 08:59
很高兴你能阅读笔者所写的《和声法则》。《和声法则》本身是告诉读者和声写作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你所说的 ...

话说发现很多学钢琴的其实不太会伴奏,只专注于看谱弹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7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想请教一下,您提出了两个原则,就是线性原则和同功能组替换原则,V-I虽然是正格终止,但是它是符合线性原则的,您在解释IV-I时,只说它本身是变格终止,没有多言。我想问,IV-I符合线性原则和同功能组替换原则吗?谢谢!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8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szxhd 发表于 2016-1-7 18:20
您好!想请教一下,您提出了两个原则,就是线性原则和同功能组替换原则,V-I虽然是正格终止,但是它是符合 ...

变格(进行)终止是西方古典音乐理论遗留下来的概念。变格应用较少是使用在西方古典音乐理论某些局部难以使用正格进行解释的特殊场合不具有普遍规律,在和声法则整体理论范围内不作为独立语法结构使用,只是使用在装饰性和弦当中。“没有多言”已经是很委婉很策略的对待西方古典音乐理论的表达方式。从现在的和声法则的理论观点看Ⅳ-Ⅰ不符合同功能组替换原则也没有存在的必要,而且西方古典音乐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的和弦功能体系概念已经在和声法则中被瓦解。在这里向您明确表示,和声法则不是重复西方古典音乐理论,这一点可以从《一个范例与一个准则》中的范例找到证明与启发。
欢迎参与讨论!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0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风亮节!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4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助人之举,读后受益,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6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到了不少知识,好帖子。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9-28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ryangao1990 发表于 2013-9-30 11:50
最近一直都在阅读老师的论著,顿感茅塞顿开,而且老师还细心回答我的每一个问题,在此学生要深深地感谢 ...

词曲没有先后。比如有所谓的“填词”的说法,就是根据现成的曲子来作词;“谱曲”则相当于为词来编写合适的旋律。但音乐的创作,抛开词来说,和弦与旋律是没有先后之分的,因为从西方音律的产生过程来看,和弦与音阶序列是相伴出现的,如影随形。但中国的音律则不是这样,所以中国的音乐没有和弦理论(只是创作旋律),虽然也有多声部音乐,但它们的旋律线条相对独立,并不是完全融合的。

“有位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老师说是先定和弦再出旋律”,这种适合那种纯学院派的人创作曲子,也适合目前流行歌曲的创作,因为类似写小说或写文章先提纲然后再丰富的过程一样,同样的和弦可能最后得到的旋律不一样。这样创作比较适合批量生产,比较省心省力,缺点就是同质化严重,缺乏新鲜感。

但对于那些有天赋的艺术家,即使不懂和弦理论,也能创作出很好的旋律。这种旋律本身是符合人们的审美观的,才会得到公认。但究竟怎么样的才算好听?一类是符合前人总结的和弦进行的那种,而另一类则是创新的,也就是增加新鲜感的。如今爵士乐,无调性音乐,已经大大超出古典时期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眼光了。所以这种创作,除了一部分先验知识(也就是和弦理论的本质精髓)内化为本能之外,剩下的就是自由创作的开拓尝试行为了。

至于你说的“动机”,这个是一个灵感的片段,创作就是将其发展起来。类似小学生“造句”或者“句子扩写”的训练,还有看图说话的训练。但这种扩充仅仅是片段,还不足以形成乐曲,要符合一定的曲式关系,才能算是一个有机完整的乐曲。

“乐手创作是先是谱写了BASS的旋律,然后在谱写了架子鼓的旋律,然后谱写了吉他的旋律,最后配上了键盘的旋律”——这个过程其实还是先有和弦再有旋律,因为BASS本身就是和弦低音的进行,它的旋律线条非常简单,奠定了旋律的基调氛围。比如你把一首曲子的低音BASS声部去掉,就会发现有种“漂”的感觉,即不够沉稳扎实。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微信公众号|领红包|举报|黑屋|手机|Archiver|官方QQ群:777694204|键盘中国 ( 粤ICP备19059169号-1 )

GMT+8, 2024-3-28 17:40 , Processed in 0.073262 second(s), 6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