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10-3-4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主题
精华
积分79
贡献
ST
道具劵
|
马上登陆,参与交流。无法注册或登陆请加QQ群:777694204 或Email:admin@cnkeyboard.net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newtfx1001 于 2011-12-22 19:49 编辑
二十多年前,对于任何一个偏远山区县城的少年,“钢琴”这个东东恐大都只模糊地存在想像中,而拥有一台钢琴,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或属于别人的美丽传说。
(1)“钢片琴”
我亦不例外,小学初中时我的唯一乐器不是钢琴而是“用嘴吹的钢片琴”——口琴。
琴是C调的,上海国光牌吧。第一次与她亲密接触亲了她后就喜欢上了她,因为不需要说明书不需要老师,随便往嘴上一溜,就会发出悦耳和谐的声音(而不是眼下社会那种遍地的河蟹),易成曲调,尽管那时完全是乐盲不懂乐理而小学的音乐课似乎没上过或者没听懂。
永远感激我的父母,虽然基本上没有甚么文化或音乐教育意识和人民币(因为我母亲、我和我姐直至高中时都是所谓的“黑人”—即那个时代因为离开并丧失了农村土地但又没有取得居民户口的某种中国人,其实可能还不如当时美国的真正的“黑人”呵呵,只有我父亲是县城居民),而且家里没有电视机(初二那年我们家喂养的第一只小猪终于争气长大成才并卖了七八百元钱然后换取了一台华日牌14寸黑白电视机),但竟然从亲戚处得到一台老唱机、收音机和大量的我爷爷的老胶唱片,这使得我在放学之余每天晚上很多时间都是坐在唱机前乐此不疲地一遍遍地边看边听那些熟悉的音乐(就像现在每天晚上看电视一样)——比如歌手张行的《迟到》《一条路》《小秘密》、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和《陇上行》以及《刘三姐》《天涯歌女》电影音乐等。而每当家里亲戚去省城或邻省那个发达的县城出差时,总能带回一些最新流行的唱片比如《新星音乐会》等。
时常,听完音乐后心里一动就用口琴来试试,且越试越上瘾越发欲罢不能。就这样,听着听着吹着吹着,时间长了,很多唱片里电视里的旋律就悄悄地从口琴里像模像样地溜出来了。
记得那时《霍元甲》电视剧刚播放没两天,我就三下两下用口琴大致吹出了旋律,恰巧邻居几个老师(我们家住在一个郊区中学)从我家窗前走过时刚好听见,都还非常惊讶地问我是跟谁学的,最可气的是无论我如何解释是自学的他们都不太相信一脸怀疑的眼神。初中时,我的口琴已经吹得相当凑合了,并得到了音乐老师的首肯,还曾参加了班上的联欢晚会表演。
只可惜,还是没亲自见过钢琴,因为即使我们的小学初中音乐课都没有这玩意,以至于有一次在当地一个师范学校玩时,还错把一台脚踏风琴当成了钢琴——我很怀疑,那个年代我们那个小县城很可能完全没有钢琴。
(2)“钢丝琴”
初中毕业,我竟然有幸考入了地区第一中学(国民党时期的著名的国立三中),在一个离家90公里坐车5个小时的冬冷夏热山青水秀的迷你小城市。虽说是重点中学,其实条件实在极为有限,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是高一高二期间所居住的超大寝室的恶梦般的回忆——那是一个居住了3、4个班约六七十人的非常恶劣的经常漏雨和闷热的老厂房——另外更大的恶梦就是当时的中国改革开放已好多年而年轻的学子们竟然连大米都不够吃由此导致我和我们的很多同学都缺乏伟岸的身材仅空有还算发达的大小脑——然而,生活就是这样的充满戏剧,物质条件的艰苦永远掩盖不住年轻快乐的心,老天总在别的地方给你机会和运气——因为寝室中恰恰有一位高年级留级下来的吉他高手而且紧挨我的上下铺(姓名实在想不起了,文质彬彬的,戴眼镜,但应该属于当时学校很头痛的那种“坏”学生)。于是,顺理成章地我在旁边偷学起了吉他(广州红棉牌的,民谣琴),半年下来,可以拿出手的有至今仍回味无穷的《爱的罗曼史》、伦巴风格的《好一朵玫瑰花》和探戈风格的《鸽子》等。
然而,即使是在这样一所号称是地区第一中学,我还是没有看见过真正的钢琴,直到有一天——
那是高三时的某个秋天的下午,我们几个同学(有艾明勇、刘江瑶、杨伟、葛光等)去校园后山大操场外闲逛时,偶然地误入了一个外观有些别致奇特的建筑内,哦,那原来是当地的青年宫,大家感到新奇继续往里走——这时听见了一阵曾经只是在电视中和“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音乐磁带中听过的那段熟悉的旋律3#2 3#23 721 6……Oh my God, 我清晰地记得我当时心一下子激动地提到嗓子眼了,因为我觉得那好像是传说中的钢琴声音呵——我赶紧凑到窗前——Oh 天哪,我看见了一个仙女一样的女生在一个很大房间里(好像是一个舞蹈排练厅)的一个像黑色讲台一样黑白键上灵巧地舞动手指——我Oh
Oh My God这就是钢琴呵传说的中的钢的琴呵我终于看见了你了——
——那一刻,我觉得呼吸有些暂停然后急促手心有些抓紧还很可能在冒虚汗——我们几个男生都看了听了一会,仙女(或者说神仙姐姐)接着又弹了一曲512 2333 24321 233——后来才知道这个曲子就是全中国当时至今无人不爱的法国理查德兄台的《童年的回忆》——同学他们几个都说走吧而我却真舍不得,不是舍不得仙女,是那台钢琴呵,我感觉当时心里好像开始漫游了似乎大概臆想了几秒觉得是自己在弹着手指飞舞着跑动着陶醉着…
可以确定,当时我跟她一见钟情外加相见恨晚——我说的她是钢琴不是指仙女呵。后来,我曾悄悄地再次独自前往那个琴房,然而再未见到有人演奏,可惜呀,不是仙女弹也行啊。
那段时间的确有些沮丧的,但很快,我将对钢琴的一片单恋用在了吉他上,这也是钢琴嘛“钢丝的琴”嘛,也很动听。由此经常不上晚自习在那个可怕的超大寝室里苦练,经常那手指啊都出血了还在弹包着胶布也要弹。
其实,高中时我似乎已经有了些表演欲,因为会弹一点琴嘛,我觉得自己应该算是文艺界的人了(那时还没有“娱乐圈”一说),于是开始关注大小文艺活动,老是希望能当选班上的文艺委员却始终未能如愿——因为那时的每个班的文艺委员清一色都是女生——对此,我一直对我们班的文艺委员(记不住都谁了)毕恭毕敬地希望她能给我安排点活比如参加组织晚会或者表演节目——这些小小的美好的心愿直至毕业时参加了好像是毕业典礼的文艺表演并获了一个口头奖励了方才了却——节目就是吉他独奏《鸽子》。
高中毕业了,我的理想是一定要考到北京去,疯狂啊,填写所有的高考志愿全部是北京的学校(郊区的城区的各种奇怪的专业呵哪个冷门填哪个以确保考上嘛),因为我知道,她肯定在等着我,在那个遥远的大城市我肯定有机会看到她亲近她用我那勤劳勇敢善良和灵巧的心灵和双手去轻轻地抚摸她并永远地爱她——我亲爱的挚爱的热爱的钢的琴。
(待续)
注:看完国产电影《钢的琴》,有些感触,拨动了自己的钢琴往事点滴,顺便留下一些文字,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