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码快捷登录

搜索
baidu
查看: 3510|回复: 6

儿童钢琴学习中的动机问题(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26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登陆,参与交流。无法注册或登陆请加QQ群:777694204 或Email:admin@cnkeyboard.net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引论
随着钢琴教育的普及,“学钢琴苦”的概念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知。除了那些为数不多的天生对钢琴极感兴趣的孩子外,孩子不愿意练琴几乎是每个家长、教师都必然要遇到的问题,很多时候甚至说是最大的问题。在我们曾经作过的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不同程度地“为孩子不愿练琴而烦恼”,有很多孩子都是“必须要家长督促才肯练琴”。很多孩子因不愿意练琴而遭到包括体罚在内的各种惩罚,甚至出现破坏钢琴或自我伤害等极端行为。实际上在学琴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练琴不用心,学习效率差,机械重复,弹琴冷漠、没有激情,个性压抑,与家长、教师关系紧张,……等等的深层原因也都是由“不愿意练琴”而引起的。很多家长都观察到了孩子从一开始对钢琴的强烈兴趣,不久便兴趣索然的转变过程。应该说,在很多最终不得不终止学钢琴的各种原因中,“不愿意学琴”是其中最普遍的根本原因。
因此,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学琴,不愿意学琴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它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如何使孩子保持对钢琴的兴趣是每一个家长、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当孩子出现不愿意学琴的表现时,家长们急躁、粗暴的态度及由此采取的不明智手段,及某些教师所表现出来的耐心缺乏,都是与事无补的,它们只能使问题恶化,最终导致教育的失败。明智的家长与教师都知道,在钢琴学习中出现的知识理解问题、技术问题、乐感问题都是容易解决,也是令人乐于琢磨的问题,但面对一个不愿意弹琴的孩子来说,如何让他有学琴的积极性却是非常困难的。对于家长与教师来说,最让人头痛的不是孩子学不会,而是不愿意学。
在影响孩子钢琴学习的效率、进度及最终达到的水平的多种因素中,我们已往一贯非常关心手的自然生理条件、乐感、理解等方面的因素,实际上,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不加以充分地重视和合理地调整,那么再好的其它条件,也只能作为一种必将被浪费的潜能,这个因素就是“动机”因素。人们日常一般所说的“愿意”、“不愿意”学琴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动机”问题。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动机”简单地理解为引起某种行为的内在心理驱动力。那么这种心理驱动力的规律是什么,在钢琴学习中有怎样的表现,如何利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来提高孩子学习钢琴的动机等等方面的问题就是我们下面将要讨论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以往不太重视对钢琴教学中的心理规律的研究,因此很多教师与家长缺少运用心理规律来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意识。动机问题经常被简单地当作有没有“兴趣”、是否“刻苦”来看待。把孩子表现出来的不愿意练琴问题,简单地当作对钢琴的“兴趣不大”或“没毅力”,因此延迟了问题的解决,甚至使得问题变得更加严重。钢琴学习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如何在这么长的过程中,始终让孩子保持一种努力的状态,其中有许多心理规律需要研究,也有许多策略需要调整,以使孩子能够健康地、愉快地把钢琴学习持续下去。也正是由于钢琴学习的过程非常长,有时甚至贯穿整个孩子的童年与少年时期,诸如压抑、不愉快等不良的心理状态长期持续下去,对儿童的不良影响是全面的,其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动机问题,不仅仅关系着单纯钢琴的学习,而且对孩子一生有重大影响,不可轻视。从短期目标来看,研究与了解钢琴学习中动机的心理规律的目的是使孩子能够在一种良好的状态下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最佳的发展水平,使钢琴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痛苦;从长期目标来看,我们要让孩子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下发展,使其无论在知识获得、技巧的掌握还是在个性心理的发展方面均获得一种完善的状态。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楼主| 发表于 2004-5-26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学习动机及在钢琴学习中的表现

学钢琴作为一种学习行为,其直接的目的就是使孩子获得关于音乐的多种知识、驾驭钢琴演奏的多种技能,获得较好的音乐审美、表现能力;而大多数家长还希望通过钢琴的学习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更深一层目的。孩子是学琴的主体,那么他(她)对这一学习活动的基本态度如何,动机状态怎样,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性就直接关系着最后的学习成效。虽然这种态度或动机本身并不是一个学习的活动,但却是与学习活动关系极为密切的一种因素。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基本规律,了解它在钢琴学习中扮演的角色,以使整个学习活动在一种最佳的状态下进行,使得最终的学琴目的能够顺利地到达。学习是人类最普遍的一种行为,而钢琴学习则是一种相当特殊的行为,但它也是符合人的普遍学习心理规律的。因此我们要从人的学习行为的基本规律入手来分析儿童愿不愿意学琴的问题。

一.钢琴学习的动机及其作用
人的任何一种有目的的行为都必然有着内在的心理驱动力,简单地说,这种内在的心理驱动力就是动机。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 P.119)从人的一般行为规律看,行为总是源自一种需要,人们首先在心中产生一种需要,在这种需要与它所指向一个客观目标的共同作用下,便产生了对这一目标的期待,需要与对目标的期待共同构成了动机。从钢琴学习的角度看,钢琴学习的动机就是引起、维持钢琴学习活动的意愿。那么儿童钢琴学习中的需要是什么,他是期待着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他的动机状态如何,这一切都直接关系着钢琴学习的状态及结果,那么学琴动机是如何影响钢琴学习的呢?。
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有些能力很强的孩子有时还没有那些能力相对差的孩子进步快,其原因就在于前者不愿意学琴,而后者则更努力一些。从理论上说,在同样能力的条件下,一个学琴动机强的孩子的学习效果要比一个学琴动机弱的要好得多,其原因就在于学琴的动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一般所说的愿意、不愿意学琴,其实就是学琴有没有积极性的表现。所谓的学琴积极性就是指在钢琴学习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投入、主动、刻苦的状态。学琴的积极性主要影响以下三方面的状态:一是注意的状况。很多家长都为孩子不断出现的音、节奏、升降号、指法错误而着急。在我们所作的儿童钢琴学习情况调查中,在儿童在学琴过程中遭到体罚的原因中,基本上都是由于不注意而引起的。儿童学琴动机水平高低最经常的表现方面就是练琴时的注意状态。二是情绪状态。一般所说的“兴趣”实际上是动机状态中的情绪状态表现。一个有着较高学习积极性的孩子,总是能够比较愉快地从事钢琴的学习活动;反之,积极性不高的孩子则总是厌倦钢琴活动,“不愿意练琴”就是这种情绪的直接表现。三是毅力状态。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同样的钢琴程度下,学习积极性高的孩子往往乐于接受较难的乐曲,并能够坚持完成作业;而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则总是希望老师留一些较简单的乐曲,遇到难曲子就产生畏难情绪,往往一拖再拖,总是不练。这一点最明显地表现在对待巴赫的作品上。一个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往往能够与其它作业同时完成巴赫的作品,而那些学习积极性差的学生则对巴赫的作品往往一拖再拖。这就是因为,在同等程度上的巴赫作品,往往要求学生负出大得多的努力才能弹好。
以上这三方面就是学习积极性的具体表现。这样的外在表现是与内在的学琴动机性质、动机水平相一致的。学琴动机强的孩子,必然在钢琴的学习、练琴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练琴专心,错误少;能够注意按教师的要求练习,全面地注意技术动作、基本音符、节奏、指法,音乐表现等要求;遇到困难时,能够以顽强的自制力坚持练琴。反之,一个学琴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则往往让教师感到头痛,上课时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给学生改错音、错指法;学生对教师的技术动作要求、音乐处理要求往往毫不注意,无论教师如何重复要求也不能在练琴中得以巩固;有人督促就认真,没人监督就应付;遇到困难的乐曲便找各种理由逃避练习。学琴动机的性质必然表现在学习效果上。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表面上看条件、能力较好的学生往往在学习的进度上反而不如相对差一些的学生的原因。因此在教师选材时,单纯地看自然生理条件、理解能力、乐感条件是不够的,动机状态也是一个学生是否有发展前途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良好的钢琴教学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家长的努力、学生的才能,更取决于学生的动机状态。要良好完成钢琴学习的任务,就必须有学琴的积极性,而学生有无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积极是强还是弱则是由学生学琴动机的有无与强弱决定的。所以在儿童钢琴的学习中,在各种知识、技能、乐感的培养中,动机的培养也是关键的一步。学习效果受动机水平的影响是如此之大,因此每一个教师与家长都必须考虑教学、辅导的策略,以使学琴能够在较好的动机状态下进行。
学琴的动机状态不仅仅影响钢琴本身的学习,它还进一步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对其它学科的学习的影响也是比较显著的。有的孩子由于在钢琴的学习中总是产生强烈的失败感,因此,便对所有学校功课的学习也丧失了信心;由于学琴积极性不高,而在练琴时形成的不用心、学习效率低也会进一步影响到一般文化课的学习上。所以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练琴时拖拖拉拉,在写学校的作业时,也是慢慢腾腾。由于钢琴学习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孩子学琴时动机状态对情绪的影响也往往是长期的,一个人个性、品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里,学琴的动机状态对个性形成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不少孩子由于常年在一种压抑、痛苦的情绪体验中练琴,童年中的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家长、教师的训斥中度过的,因此变得性格压抑、孤避寡言;还有的孩子因家长在辅导练琴的过程中表现得过于严厉,体会不到家长的爱与关怀,因此开始与父母的关系变得紧张,丧失了家庭的温暖感,进而也对整个性格的发展产生了某些不良的影响。这些都是可能从学琴动机状态中产生的问题。因此我们研究钢琴学习动机的目的就是要使大家了解其中的规律,使孩子能够在较自然的状态下学好琴,使钢琴学习成为一种令人愉悦的活动,而不是痛苦的经历,使钢琴成为孩子生活中的朋友而不是枷锁。

二.钢琴学习中的三种动力及其关系
很多家长都认为要想学好琴,单凭孩子自觉是不行的,必须要向孩子施加“压力”,理由很简单,孩子小,没有自觉性。实际上并非如此。家长和教师们在此强调的仅仅是构成学习动力一种因素“压力”。而另外两种在钢琴学琴中真正持久、良好的动力却往往被忽略。这就是“推力”和“拉力”。
“推力”就是指学琴者自发的对钢琴学习的追求,它是一种发自孩子内心的对钢琴学习的愿望和要求。这种动力源自于孩子对音乐、对弹琴的喜爱,对学习钢琴必要性的认识,孩子对自己未来的理想,以及业已形成的钢琴学习的习惯等等。具有这种自发的学琴动力的学生往往是那些较为出色的学生。他们要么生性喜欢弹琴,要么较懂事、听话。这种动力是钢琴学习中相当稳定、持久的动力。但除了天生喜欢弹琴的孩子外,一般较难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显露出来。但它是钢琴学习中最理想的动机状态,因此家长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使其能够尽早地具有这种动力。
“拉力”就是指钢琴学习活动可能带来的外界环境的收益对学琴者的吸引力。比如在一个班集体或同伴中,会弹钢琴能够给孩子带来某种自豪感、荣誉感,能够获得同伴的羡慕、尊敬、教师的关注等。在音乐比赛中获奖、升学中的某些优势等等均对孩子具有一种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是可以通过钢琴学习的成绩来获得的,因此孩子变将钢琴学习当作达到这些目标的一个途径。比如一个在儿童钢琴比赛中获得了名次的孩子,就会由于希望再次得奖而加倍努力地练琴;一个因在音乐课上为同学们弹伴奏而获得了同学们格外关注的孩子,也会为了保持这种优越感而努力地学琴。实际上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便对其所在环境的评价有了一定的意识,这种获得良好评价的愿望也会成为钢琴学习的比较稳定、持久的动力之一拉力。具有这种拉力的学琴者也往往有较强、较稳定、持久的学习积极性。
“压力”一般指外界环境对学琴者要求,它迫使儿童将钢琴学习活动持续下去。家长对孩子学钢琴施加的压力就属于最常见的一种压力。实际上对于学琴的儿童来说,构成压力的因素也是很多的,如怕上课时教师不满意、怕家长的惩罚,考试得低分、演奏会的不良评价、考级通不过等等。钢琴学习中的压力往往表现得比其它方面的学习更加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对于那么小的年龄来说,钢琴的操作活动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必须付出比其它学科大得多的努力才能获得一定的成就。而这种努力的程度往往很难在儿童这个年龄自发地产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均认为压力是必须的。但这种学琴中的动力性因素,不是来自学琴者自身,而是来自外界,它导致的是学琴者被动的活动,因此必然导致一种不那么令人愉快的心境,从而也就很难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学琴动力的有无完全取决于外界对学琴者是否构成了压力。因此它是一种最不稳定、很难持久的动力。
⒋三种动力之间的关系
虽然三种动机状态都能够使孩子产生学琴的动力,但只有推力和拉力才是孩子稳定、持久的学琴动力。单纯的压力可能使孩子产生学琴的活动,但很难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果它不最终转化为孩子自身的学琴需要,也根本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成就。因为被动地受压力的驱使而产生的学习活动,不可能使学生有任何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很难在我们前面所说的学习积极性的三方面中有良好的状态:比如坐在琴上耗时间、装样子,练琴马虎、不用心、注意力不集中;厌恶练琴,没有很好的练琴心境;害怕困难,不愿意作出努力克服难曲等等。孩子由于是在压力下学琴,因此会发生注意力不自觉地难以集中的状态,而家长觉得注意力不集中是由于学生主观上不努力,因此便施以更大的压力,由此而产生恶性的循环。最终搞得家长疲惫不堪,孩子痛苦不已,甚至使整个家庭的和睦气氛受到影响。很多家长与孩子之间开展的长久的强迫学琴与不愿学琴之间的较量,就是表现在孩子不断增强的惰性与家长不断加大的压力上。很多家长、教师的头脑中有这样一个错误的概念,要想钢琴弹得好,就得向孩子施加压力,不仅仅历史上有贝多芬学琴的先例,周围身边也有很多“榜样”。实际上,表面上的压力状态下学琴,并非是取得成绩的根本原因,成就决不仅仅是压力的单纯作用。在这些成功的学生身上,首先存在在对钢琴、对音乐的兴趣,及其它推力和拉力,压力的作用仅仅表现在学琴的某些阶段中的辅助作用,这是由于孩子自控性差而产生的倦怠,因此要有必要在适当压力的辅助下使其能够度过这一阶段,这种压力也是要及时地转化为推力、拉力才能够在学琴的高级阶段取得成效的。因为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比如,练习曲弹到车尔尼作品299的时候)钢琴学习就是包含了思维、情感、 操作的极为复杂的综合活动,此时,没有孩子自觉的高度努力,学琴已经很难继续下去了。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孩子都是在这一阶段到来之前就终止了学琴。在此之前,钢琴学习活动都是在压力下得以延续的,但接近这一阶段时,由于孩子年龄已经较大,对压力的反抗心理越来越强,孩子所取得钢琴成绩也使家长很难有再高的期待,加之学校的功课越来越重,于是这场学琴与反学琴的拉锯战最后只能以家长放弃而告终。表面上看来,停止学琴的原因是由于功课紧、没有时间,要应付包括升学等的各种考试,实际上其深层根源是在压力下持续的钢琴学习已经无法维持下去了。只要我们看看很多在良好的动机状态下学钢琴的孩子能够顺利地度过升小学、升初中、高中,就能够理解,钢琴学习不一定与文化课学习是不相容的。在我们所作的儿童钢琴学习调查中,几乎所有北京市儿童钢琴比赛获奖者均认为学习钢琴与学校功课没有冲突或冲突不大,而他们的成绩全部都是班中的前10名。因此那种单纯看到压力的某些作用,忽略了整个学琴活动中多种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便片面地对孩子施行“高压政策”的做法不仅仅最终是要失败的,而且从长远上讲也是有害的,因为它有可能最终对孩子的学习、个性发展等各个方面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我们发现孩子在学琴后明显地表现出沉默寡言、孤避内向、个性压抑;或者焦虑、紧张,个性中具有很强的进攻性,较少爱心,那么我们就应该反省一下钢琴学习中的动机状态是否良好,考虑自己对孩子施加压力的策略是否得当。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26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儿童所接受的各种早期教育中,钢琴学习是最困难的一种。这一困难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钢琴演奏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操作活动,需要照顾的事情非常多,与音乐基本信息相关的有音符、节奏、休止符;与技术相关的有指法、各个手指运动中精确的位置控制与力量控制等;与音乐表现相关的有分句、呼吸、音乐表现等等多不胜数。这就必然要求孩子有广泛的注意分配能力及高度的精力集中。二是钢琴演奏这种高度复杂的操作活动必然要求人要通过多次的重复练习才能够使弹奏活动变得稳定、可靠,而这种对同一事件的多次重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十分枯燥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要求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往往超出了一个儿童所可能作出的自觉努力。这是很多孩子在开始学琴时始料所不及的,也就难怪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学琴不久就对学习钢琴视若畏途了。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除了那些极少数“天才”儿童外,大多数孩子很难在完全自觉的情况下把钢琴的学习活动持续下去。家长必然陷入这样一个两难境地:钢琴学习对于一个儿童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活动,但它又恰恰要求在儿童时期便开始。因此钢琴学习客观上也使孩子不得不接受一定程度的压力状态,否则钢琴学习确实很难持续下去,因此适度的压力状态往往是必需的。但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适度”二字。其含意是指,一压力状态不能过大,二压力应该在另外两种动力状态的结合下发挥作用,它仅仅能够起辅助作用,并且要不失时机地向推力与拉力转化。这是完全可行的,因为,从钢琴活动本身来讲,它可以给人带来音乐美的享受,也可以给人带来操纵与驾驭一件乐器的快乐,当然还可以给孩子带来诸如成就感、自豪感等多方面的心理满足。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在钢琴学习中存在着多种动力因素,而压力在其中仅仅是一种虽然必要但并非最佳的动力。问题不在于是钢琴学习要不要有压力,而在于如何把握三种动力之间的比例及转化的关系,及运用多种策略减少孩子明确的压力感知或抵消孩子的压力感知。

三.钢琴学习中动机问题的复杂性家长的动机与孩子的动机
在当前我国的钢琴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孩子不愿意学,而家长强迫孩子学的状况。我们知道,人首先要有需要,然后产生动机,最后产生行为。但在钢琴学习中存在着一种非常有趣而又难办的现象:学习钢琴的需要来自家长,而钢琴学习活动的主体却是孩子。这就好比一个上战场战士,打仗的是战士,而需要打仗、期待着战斗结果的却是另外一个人。从行为的角度分析来看:一个行为的需要者和执行者不是同一人,这必然会产生动机方面的问题。钢琴学习的需要与目标往往是存在于家长头脑中的,很多孩子往往是在没有对钢琴产生什么需要时就开始了钢琴的学习活动。这可以说是很多孩子不愿意学琴的一个比较深层的原因。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小不可能理解学钢琴的意义,因此首先就要对他(她)“连哄带吓”让他(她)“跟着走”,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她)就理解家长的苦心了。实际的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很多孩子一直到很大的时候,也还是不能自觉地学习钢琴。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孩子是否能够理解学习钢琴的意义,而在于家长对钢琴学习的需要未能转化成孩子的需要。家长对钢琴的学习可能有多方面的效果期待,孩子虽小但实际上也有他自己对钢琴学习的理解,只不过这种理解并不是家长所谓的理解。比如,钢琴好玩、好听;邻居家的孩子学琴,因此也要学琴;学琴能使爸爸、妈妈就高兴……等等。这些都可能是孩子幼小心灵对钢琴活动意义的理解。但这些理解往往为家长所忽视,因为它们与家长头脑中对钢琴学习意义的理解相差太远。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必须面对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现实:孩子是钢琴学习活动的执行者,因此自己的需要必须通过孩子的需要才能够转化为有效的学习动机最后落实到钢琴学习的活动上。这种道理虽然简单,但却并不是每个家长都充分认识到的。
在我们曾经作过的儿童钢琴学习调查中,其中一道题是“孩子是否愿意练琴”,与我们的日常观察相反的是, 90%以上的家长填写了“很愿意”和“比较愿意”,而在另一道题“孩子是否需要督促才能练琴”中90% 的家长填写了“经常是”、“有时是”。一个简单的逻辑分析就可以得出,人是不需要被反复督促才去做一件自己愿意做的事的。那么对前面的结果,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家长对孩子的学琴动机状态要么不够明确,要么不够重视。片面强调自己对儿童未来的设想,及实现的途径,而忽略儿童自身动机状态重要性的现象应该得到重视了。虽然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受“要听话”的教育,很多孩子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也表现得足够听话,但不要忘了,“听话”虽然也是一种儿童原始的需要,但这一需要是不指向钢琴学习活动本身的。也许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已经注意到了,很多儿童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能够既作出“听话”的表现,让家长获得“听话”的满足,又实际上逃避钢琴学习的“劳役之苦”。坐在琴上“消极怠工”、“磨时间”就是一种典型的表现。因此,家长不要以为儿童在整个钢琴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当被动跟随者的角色,实际上儿童真实的动机状态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着钢琴学习的成效。 比较令人担忧的是, 由于“听话”是我们对孩子的基本要求,“严师出高徒”、“棒下出孝子”是我们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观念,因此孩子的真实动机水平往往被各种假象所掩盖,直到最后必须停止钢琴学习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不知道其真实的原因是动机问题。我们要格外强调,以引起大家广泛注意的是:要意识到动机在整个钢琴学习活动中的制约作用,要善于把家长的需要转化为孩子的需要。以使钢琴的学习能够在一种良好的状态下进行。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一个目的来展开讨论。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26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钢琴学习需要的培养和学习动机的激发

所谓钢琴学习的“动机激发”就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以某些与人的心理特性及钢琴学习的特点为诱因,使孩子对钢琴学习的潜在需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积极性。
很多家长只意识到“兴趣”与“努力”在钢琴学习中的重要性,也简单地把钢琴学习中出现的动机问题归结到这两种心理特征上,事实上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孩子学琴的积极性或动机状态。除了对音乐的兴趣、对学习钢琴的意义理解之外,很多心理因素、物质因素、社会性因素等环境因素都在学习动机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如顺从长辈的要求,赢得家长、教师、同伴的赞许,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自豪感,获得音乐知识、某种驾驭能力、音乐审美的享受等等,都是引起动机的原因之一。前面我们谈到,家长对孩子学习钢琴的需要要向孩子自身的需要转化,那么要想获得这种转化,就要了解如何培养学习需要,就要了解学习是由哪些需要引起的,各种需要的特性是什么,它们在钢琴中有怎样的表现,然后我们才能够用合理的策略与方法唤起孩子对钢琴学习的需要,使孩子产生自发的学习钢琴的欲望和驱力。

一.与钢琴学习相关的四种需要及其在钢琴学习中的表现
在钢琴学习的动机构成中,学习需要是主导因素,是学习行为最基本的内驱力,是孩子学琴最根本的动力。这里的“学习需要”并不是简单地指日常所说“想学习”的那种状态,而是指一切能够导致学习行为的心理特征,它的表现是非常广泛的,也不仅仅限于我们所说的学校学习活动中,它们是人类的一些基本需要在学习中的表现。
在钢琴学习中的需要,基本有以下四种:审美需要、驾驭性需要、交往需要、自我提高需要。
⒈审美需要
家长与教师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弹自己认为好听的曲子比弹自认为不好听的乐曲要主动得多,而对基本练习、以单纯技术练习为主的练习曲则很不情愿。其原因就在于前者能够给他带来美的愉悦与享受。在前者的学习中比后者多了一个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动力。对美的追求也是人天生的一种本能的需要。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是钢琴学习的一大优势,这是其它文化课学习所无法比的。美妙的钢琴声音,优美、动人的钢琴音乐对所有的人都是一种享受。钢琴学习的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活动,它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活动,而在这一审美活动中,弹琴者即是这种美的享受者,又是美的创造者,他所获得的是审美表现、创造及欣赏的多重满足。儿童的表现欲既表现在那种以自尊为目的的活动中,也表现在这种以审美的愉悦与满足为目的的活动中。因此能够满足孩子多重审美需要就成了钢琴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反过来说,人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也就构成了对钢琴学习特有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是一定要在整个钢琴教学与学习中贯彻的策略。审美需要在钢琴学习中有多种表现:比如,孩子在弹一个生曲子时往往觉得很枯燥,就是因为他不能把那些音符良好地组织成美好的音乐,缺少审美的诱因是他觉得枯燥的主要原因;而随着音乐能够“弹成调了”,兴趣也就逐渐大了起来,原因还是审美的诱因起了作用。
必须承认不同孩子对审美的需要与反应是不同的,这与孩子天生对音乐的兴趣有关。有些孩子很早就有音乐美的体验,也有追求音乐美的需要;而另一些孩子则对音乐美的体验较迟缓,也没有天生地对音乐美的需要,因此钢琴学习中审美的需要也就表现得有强有弱。有很多孩子不愿意练新曲子,其原因在于缺少审美探寻的追求,反之很多孩子就愿意练新曲子,这说明在这个学琴者的身上有较强的审美探寻愿望。这一对待新乐曲积极性的差异,实际上就是钢琴学习中审美需要不同的表现。
审美需要是钢琴学习活动中以音乐美为目的的一种需要,但这种需要比较复杂,因为它既以钢琴学习为目的因为钢琴学习本身就能够带来审美的满足;但又不以钢琴学习为目的因为钢琴学习本身常常包括那些枯燥的技术练习、有很大训练价值但令人不喜欢乐曲。因此当学琴活动本身可以带来审美满足的时候,钢琴的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目的的达成、需要的满足;而当学琴活动本身不能满足审美的需要时,学习的活动便丧失了这种需要的诱因。因此它在钢琴学习中虽然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学习需要,但却是不太稳定的一种诱因。
⒉驾驭性需要
大家都知道儿童有一种天性好奇,这种好奇心实际上就是人对一种事物想知道、想操纵的本能需要。这种原始的学习需要是一个健康的人类有机体生来就有的,是一生物学本能。它是对事物的一种天生、本能的探寻性反映。这是人希望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操作事物的最基本需要。这种需要的基本目标就是获得知识、操纵对象,因此它是直接以获得知识、操纵对象为满足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类驾驭周围环境的基本要求决定的,因此我们称之为“驾驭性需要”。在普通心理学中,直接指向知识本身,并以获得知识为满足的需要被称为“认识需要”。而在人的天性中,不仅仅存在着对知识的驾驭需要,而且还存在着对某种事物进行操作以获得驾驭感的需要。最简单的例子,很多孩子在初学自行车时都非常喜欢,并在对自行车的自如驾驭中获得强烈的满足与快感。这种驾驭地操作某种东西的欲望也是人的一种“驾驭性需要”的表现。在钢琴的学习中兼有对知识的驾驭及对乐器的驾驭两种因素存在着。因此在孩子未学钢琴,或初学钢琴时,当家长并没有向他(她)灌输任何学琴的意义时,孩子对钢琴所产生的某些“好奇心”就是这种人的驾驭性需要所起的作用。很多孩子都会产生“钢琴里有什么”、“怎么弄这个大家伙”的探寻性心理。在学了一段时间钢琴以后,随着对钢琴的进一步了解,呈现在他面前的各种音乐知识越来越多,从道理上来讲,也是唤起他学习、掌握欲望的诱因;同时孩子已经能够在钢琴上弹出美妙的乐曲时,在钢琴上的熟练操作活动,也会给孩子相当的快乐,很多孩子非常愿意一遍一遍地弹自己喜欢弹的乐曲,就是因为他在其中可以获得一种驾驭感。当他能够熟练地驾驭钢琴演奏的时候,每个孩子都会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值得强调的是,驾驭性需要是人类学习活动中指向学习,以获得知识与技能为目的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最大特点是,学习者对学琴活动本身感兴趣,而并不依赖其它方面的心理满足,如成就感、自尊心的满足等。因此它被认为是最高级、最稳定的一种学习需要。我们一般所说的“对钢琴感兴趣”是最难得的动机,就是因为它实际上暗指这个学生对钢琴的学习有着非常高级的需要。因此任何学习的过程都始终要不失时机地唤起学生这种需要。
在这一点上,我们发现不同的孩子之间差异是很大的。有的孩子可能天生对钢琴、对音乐感兴趣,而另一个孩子则可能对绘画更喜欢。这种孩子先天对钢琴的驾驭性需要的差异就要使我们一方面注意保护那些对钢琴感兴趣的孩子的学习动机、培养孩子对钢琴本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在人的其它需要方面中中,唤起对钢琴学习的动机。这种需要就是“交往需要”。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26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⒊交往需要
钢琴学习中的“交往需要”指的是孩子希望通过钢琴的学习以获得家长、教师或同伴的赞许或接纳,以使他人承认自己的地位。这是人在一种与自己所在环境相协调的本能作用下派生出来的一种需要。孩子“听话”的实质性心理基础就是这种原始需要决定的。我们必须承认那种天生对钢琴感兴趣的孩子是并不多见的,但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自然地在家长的引导下迈入钢琴学习的大门,除了对钢琴的一点不太强烈的“驾驭性需要”外,主要的心理基础是这种“交往需要”。 而当一个儿童对钢琴学习没有天生的兴趣时, 交往需要就成了他(她)能够在家长的带领下顺从地学习钢琴的关键性原因。尤其是当孩子由于多种原因而对钢琴学习本身丧失了兴趣的时候,这种与家人、与师长相协调的交往需要实际上已经成了能够维持钢琴学习继续下去的唯一原因。对大多数尚对钢琴存有一定兴趣的孩子来说,在整个学琴过程中这种交往需要也都是处于主导的地位的一种需要。
交往需要也会使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自制力,但这种自制力的表现并不是那么令人欣慰的,因为并不是孩子有毅力克服困难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的的心理在起作用,而是一种“失助恐惧”在起作用。孩子害怕的是自己不完成家长或教师的要求带来受到冷落、责备、惩罚等后果。因此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交往需要本身并不是直接指向钢琴学习活动的,它并不是通过钢琴学习活动本身来获得来满足的,其最大特点是将钢琴学习当作一种手段以达到能够被他所在的环境接纳的目的。因此交往需要是一种间接指向钢琴学习的一种学习需要。但我们必须承认,交往需要在钢琴学习中是一种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性学习需要。如果孩子没有了这种需要,那么当孩子对钢琴学习没有太大兴趣时,几乎就没有可能使钢琴学习继续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不明智的家长就不得不采用以武力威胁为背景的高压政策,其结果不仅彻底破坏了钢琴的学习动机,而且也会使孩子对家长心怀憎恨。这就是那些我们经常见到的“不听话”的孩子被迫学琴的状态。
⒋自我提高需要
钢琴学习中的“自我提高需要”是指希望通过钢琴学习的成就来获得地位和威望的需要。这种学习主要表现在那些对钢琴学习有自豪感的孩子身上。产生这种需要的前提是它因为学习钢琴或钢琴学习的成就已经获得了他所在群体的关注。正由于会弹钢琴在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是一种良好修养、杰出能力、高尚品味的表现。因此它也比其它方面的学习更容易给孩子带来这种自尊、地位的满足。因此在那些钢琴学习成绩出众的孩子身上,产生这种需要是自然而然的。对于那些自我意识较强的孩子来说,学钢琴使得他在同伴中与众不同,因而可以在与同伴的争胜中获得一种优越感。追求获得并保持这种优越感就会使他(她)产生学习钢琴的动力。因为它把钢琴学习的成就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所以和交往需要一样,钢琴学习中的自我提高需要也不是以获得钢琴知识与技能本身为目的的学习需要。这一需要并不直接指向钢琴学习活动本身,而是将钢琴的学习活动当作手段,而其目的则是为了满足自尊的需要。
⒌四种需要在钢琴学习中的关系
在钢琴学习中各种需要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互相对立的。它们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学琴的孩子身上。儿童学琴可能即有出身对钢琴自身的兴趣,有一种要驾驭钢琴的欲望,也有希望从钢琴音乐中获得多重的审美愉悦的欲望,也有想获得家长、教师认可的心理,同时存在着通过钢琴学习的成就在其所在的群体中获得自尊的欲望。当然更多为情况是,孩子学习钢琴的动机来自几个方面的需要,如就是单纯地喜欢听音乐,或仅仅是想让家长对自己满意。尽管我们说驾驭性需要、审美需要是指向钢琴学习活动本身、以钢琴学习本身为目的的最高级、最稳定的需要,而交往需要与自我提高需要则仅仅是将钢琴学习作为达到其它心理满足的一种手段,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和贬低后两者。但需要强调的是,单纯地以钢琴为手段去达到其它目的的需要是难以维持、十分不稳定的。比如,由于家长、教师的态度不得当,使孩子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大的努力大人还是不满意,那么他就会产生需要未能满足的失望感,这是因为他(她)虽然练了钢琴,但他真正的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又如在一个班上的另外一个同学的钢琴水平远远地超过了自己,那么这个完全以获得自尊为目的的学琴孩子就会突然对钢琴学习丧失兴趣,因为钢琴这种活动已经不能再满足他(她)的需要,因此也就不会对这种手段与方式再感兴趣了。因此我们的策略应该是,无论孩子由哪种需要出发而去弹钢琴,都应予以鼓励,并且明确其需要的内含以便及时地使其产生满足感,同时我们要尽快、尽力地培养他对钢琴的审美需要与驾驭性需要,及时地将其它需要向这两种需要转化,并最终形成以审美需要与驾驭性需要为核心,以交往需要、自我提高需要为辅助的钢琴学习内驱力的状态。这样才能够使钢琴学习活动具有一个稳定、持久的动力的支持。

二.钢琴学习诱因唤起钢琴学习的期待
心理学家把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要想激发孩子学习钢琴的动机,就首先要明确在钢琴学习中有哪些方面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进而我们要在孩子面前设立明确的、并且是使孩子感到有望能够达到的目标,以使孩子的需要明确地指向这一目标,使他(她)对这一目标产生期待,为学习的活动指向一个确定的方向,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钢琴学习启动机制。从教学与辅导的角度来看,以上我们所讨论的人的四种主要学习需要就构成了我们的诱发儿童学习钢琴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从各个需要出发为孩子设立能够满足这些需要的具体可达到的目标。比如让孩子觉得钢琴音乐很好听;弹钢琴并非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只要付出一定努力就可能做到;父母能够从孩子学琴中得到快乐;小朋友为能有一个会弹钢琴的朋友而自豪;弹钢琴可以在班上给大家表演能使孩子受大家欢迎……等等。需要提起的是,有些孩子的家长在孩子学琴初期并没有意识到“钢琴学习动机的激发”问题,而是对孩子进行了一些不必要的,和有害的暗示,结果反而破坏了孩子自然地接受钢琴学习的动机。比如在我们曾经作过的儿童钢琴调查中,我们调查了学琴前家长主要对孩子做了哪些心理准备工作。结果有的家长在“诱发其对钢琴的兴趣”一题上,填的是“很少做过”,而在“使孩子对钢琴教师产生敬畏感”、“使孩子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钢琴”二题上填的是“做过很多”。我们所说的有害的暗示就是指那些使孩子觉得钢琴学习是一种“可怕”的事,是一种只需要努力而没有能够得到的满足的事。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顽皮,就告诉他“老师可厉害了,以后要是不听话,不用我说,教师就要治你”,“学钢琴可苦了,你一定要刻苦学习才能成材”等等。如果我们已经深刻地理解了人的行为是从需要出发而产生的,那么就要考虑自己的暗示到底能够给孩子什么样的诱导。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在来上第一次课时,主要的表现完全是一种恐惧加被动的服从,甚至有些孩子用完全不说话、不动来抵抗。通过询问我们就会发现原因是家长在学琴前对孩子进行了一些不良的诱导。
在激发孩子钢琴学习的动机时,必须考虑不同孩子的个性差异问题。有些孩子本来对音乐比较感兴趣,一听说那么费劲,可能就会失去信心;而有些孩子可能对弹这么个“大家伙”觉得有意思;而有些孩子则仅仅是家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本身毫无学琴的动力;而那些自我意识强、自尊需要明确的孩子,则可能带着很强的愿望来学琴。因此我们要注意观察与了解孩子最初的学习需要状态,并根据不同的特点加以引导,善于发现与利用具体某个孩子身上的最大的学琴诱因,以激发他(她)学琴的动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而产生的需要倾向的变化。比如,在儿童和少年时期,交往需要相对于其它需要来说更明显一些,也更重要一些。因此钢琴学习的成就所带来的家长、教师及伙伴的夸奖可以更好地激发他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而大一些后,则可能产生较强的自尊需要,通过会弹钢琴使其在自己所处的群体中获得地位感对他有更大的吸引力。而驾驭性需要,在认知需要及操作性活动中的表现则又有不同,而且在儿童的不同的年龄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儿童早期的知识需要可能仅仅表现为一种好奇心,但随着对钢琴了解的增多,钢琴的神秘感逐渐消失,对于音乐知识及音乐表现本身的兴趣就会更明确、稳定,对探索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很多孩子大致在上初中的年龄阶段,都会对成就、地位、个人发展的前途等产生比较明确的意识,因此也开始比较明确家长让他(她)学琴的目的,及钢琴学习在其进一步发展中可能起的作用,此时“讲大道理”也就比较容易起作用。反之如果在孩子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对人材的要求没有任何概念,那种“向孩子明确学琴意义”的努力是很少奏效的。表面上的“听话”也并不意味着这种说教就已经起到了激发动机的作用。

三.教师在钢琴学习动机激发中的作用
教师是钢琴教育的实施者,对儿童学琴的动机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很多孩子往往就是凭一种直观对教师的印象就喜欢学琴或不喜欢学琴。从很多学生一换教师就马上变得愿意学琴了,或不愿意学琴了,就能够知道教师对学生动机的影响是十分敏感的。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某一具体的知识或技能,他更有责任使孩子的钢琴学习活动良好地持续下去。那么从与学生见第一面起,就必须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孩子钢琴动机的影响,及由此而带来的对学习成效的影响。实际上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也往往受钢琴学生的动机状态的影响,而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状态有着非常强烈的情绪体验。一个不愿意学琴的学生和一个对钢琴充满了兴趣与学习愿望的学生给钢琴教师带来的情绪体验是极为不同的,而这一情绪的体验也就必然影响教学的质量、责任心、耐心及对待学生的态度,而这一切表现反过来又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此循环,因此学生的动机状态在教师那里也存在着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现象。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26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排除家长事先暗示的作用,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见教师前,对钢琴教师的想象总是一付严肃、令人害怕的面孔。这种想象本身就使得教师与孩子处在一种对立的关系中,而这种关系对儿童学琴的动机状态是极端不利的。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顽皮,因此主观愿望上就希望教师表现得厉害些。其实经验表明,再调皮的孩子也很少在钢琴课上表现得象学校的教室里那样。这是与钢琴教学活动本身的一对一的特性相关的。在钢琴教师面前孩子有一种“群体失助感”没有同伴的助威,没有人对他的顽皮表现感兴趣,因此往往表现得要“老实”得多。孩子在钢琴课上表现的不合作态度,并不是以在教师面前顽皮的举止或捉弄教师的方式来表现的。虽然我们并不排除教师的威严有让孩子集中精力的作用,但从长远的角度看,教师对一个初学者的策略主要应集中于使他(她)产生愿意与老师见面,愿意听老师说话,愿意按老师的要求去作。要让孩子以良好的动机状态学琴,就必须让孩子喜欢自己,而不是惧怕自己,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全面地考虑自己方方面面的策略、表现及给孩子的印象。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教师在上课时的体态就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坐在学生身旁、身体俯向学生的教师就比那种坐在椅子上身体后倾靠在椅背上的教师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一个坐在椅子上不动,直着面孔讲解的教师就无法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兴趣,也无法唤起对教师所讲内容的兴趣,其学琴的动机状态也就不言自明了。因此一个好的钢琴教师的教学艺术绝不仅仅在于语言表达的清晰、示范的准确上,还表现在他能够运用多种体态的、语调的、情感的表达来使学生产生一种愿意跟这个老师学习的愿望,进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琴动机状态。因此要想成为一个好的钢琴教师,就不仅仅要钻研与音乐、演奏相关的学问,还要研究使自己的教学如何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使学生愿意上课、愿意学琴。比如大多数儿童在开始学琴时,还不认识字,那么为了让孩子能够自觉地记住教师的要求,教师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图画来记录教学的要求,比如,如果学生指尖不好,那么可以在笔记本上画上两种手指的样子;如果学生弹琴总是不注意用力,那么就可以在笔记本上画两个人,一个强壮,一个疲弱……等等,这一方面能够起到让学生明确教师要求的目的,同时也使得教师变成一个容易理解的、有意思的人,而教师的要求也是伴随着一个有意思的情境被接受的,那么这种策略在激发学生动机上的作用就比那种单纯地讲解,完全靠家长记录的方法好得多。
每一个教师都知道钢琴教学的困难性及复杂性。各种理解、反应、动作控制的准确性、协调性等方面的能力差异使得教师难免会因学生的不良表现而产生急躁的情绪,尤其是面对一个不太愿意合作、没有主动性的孩子来说,就更容易使教师产生厌烦、急躁甚至愤怒的情绪。但我们希望每个教师的心中都能有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孩子都是愿意弹好琴的,每个孩子都是愿意让教师满意的。因此当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学生的理解问题、控制问题,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而不应该马上就认为是学生的态度问题、能力问题。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有经验的教师知道自己的态度也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因此无控制地在学生身上发泄自己的情绪不是一种负责的表现,教师应该“冷静地愤怒”,有目的的安排自己的情绪,以达到能够于学生有利的效果。当然这是非常困难的,但付出这种努力是值得的,因为他能够最终将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向一个良好的状态。
教师在激发学琴动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自己在学习钢琴学习的动机状态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把它上升到与知识传授、技术训练、乐感培养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

四.家长在钢琴学习动机激发中的作用
虽然钢琴学习活动的是发生孩子与教师之间,但由于孩子年龄小,理解、自制能力较差,因此很多家长都相当程度地介入到孩子学习之中去,更由于家长每天与孩子在一起,有时伴随着他练琴的全过程,因此家长对孩子学琴动机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家长对孩子学琴动机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由于每天的强化,也往往不是教师所能够挽回的。遗憾的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学习动机在钢琴学习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片面地强调人材培养的需要,而忽略兴趣、情绪状态对学琴成效的影响;片面强调学琴对孩子将来发展的意义而忽略学琴对孩子当前的意义。这都是产生孩子不愿意学琴的原因。前面我们提到的在孩子学琴前对孩子进行的一些不良暗示,就是家长破坏了孩子学琴动机的例证。实际上,家长最了解孩子的个性、孩子的需要,因此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分析他(她)的各种需要的情况,从中选择最能够激发孩子学琴动机的目标,作为钢琴学习的诱因。比如,有些家长往往经常对孩子说,学琴有多么难,尽管这是一种客观实际,但从策略上更应该强调弹奏钢琴是只要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够掌握的,向孩子灌输学琴并不太难的印象。实际的情况也是这样,因为孩子总是在适度的难度下逐渐掌握钢琴演奏技巧的,因此对他所处的学习阶段来说,他(她)接触到的钢琴作业的难度是有限的,不可一味片面夸大学钢琴的困难程度,这样会使孩子在学习目标不明确之时,就产生对学琴的畏难情绪,从而对学习产生惰性。很多家长都认为,要求孩子坚持从事一件他觉得困难的事情可以锻炼孩子的毅力,但情况往往并不是这样,因为人的毅力与努力是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才会发生作用的,而儿童往往对钢琴学习的目标并不明确,因此在压力下进行的被动的努力并不会使他(她)的毅力有所提高。而副作用却是明显的:破坏了学琴的积极性。家长应该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出发去考虑自己的策略,而不应该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的行为。在动机激发的问题上,家长完全应该以一种鼓励的、赞许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尤其是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的态度对进一步形成新的学习需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一个天生对学琴没有特殊兴趣的孩子,可以考虑从我们提到的其它几种需要中唤起他对学琴的动机。应向孩子强调钢琴学习能够给他带来的现实的好处,而不仅仅是“将来你就知道了”。在产生学习需要的机制中,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学习目标必须能够使学习者产生期待以构成学习诱因的目标,必需是学生明确地认为能够达到或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够达到的目标。而一般家长期待钢琴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如“陶冶情操”、“开发智力”、“提高修养”、“培养毅力”等,都不是儿童所能够看到的目标,因此不会使儿童对之产生任何期待。各种“大道理”如果不转化为孩子能够明了的概念是不会起作用的。因此在激发孩子学习动机的过程中,家长主要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从认识孩子的需要入手,选择那些孩子能够达到或通过一定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并在孩子的头脑中明确这些目标可能给他带来的意义,从而唤起他(她)对这些目标的期待,激发他(她)的学琴动机。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23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兴趣最重要,爱好了,自己就会去钻研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微信公众号|领红包|举报|黑屋|手机|Archiver|官方QQ群:777694204|键盘中国 ( 粤ICP备19059169号-1 )

GMT+8, 2024-4-19 22:24 , Processed in 0.065679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