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码快捷登录

搜索
baidu
摇滚王勇老师单编弹唱教程第十一集发布
查看: 1855|回复: 3

[和声] 《和声法则》第三十三讲 音乐理论平台上的中古调式(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4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登陆,参与交流。无法注册或登陆请加QQ群:777694204 或Email:admin@cnkeyboard.net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scz 于 2014-5-15 05:47 编辑

  
  对音乐组态中双重罗马音级的理解
  
  《和声法则》第二十五讲讲到了自然小调的音乐组态:
  【Ⅱ】—【Ⅴ】—【Ⅰ】—【Ⅳ】—【bⅦ|#Ⅵ】—【bⅢ|#Ⅱ】—【bⅥ|#Ⅴ】。
  其中有双重含义罗马音级(如:【bⅦ|#Ⅵ】)实际上不同表达的两个音级在音响效果上是一个音,但是从严格理论意义上讲是有区别的,这些区别已经在上一讲的论述中显现出来。上述书写方式侧重于实际的键盘应用,仅仅从音响效果考虑应当说是正确的。当读者从深层次理论上分析就能发现些端倪,比如:
   【Ⅳ】—【bⅦ|#Ⅵ】的进行可以分解为:
  【Ⅳ】—【bⅦ】或【Ⅳ】—【#Ⅵ】。其中:
  【Ⅳ】—【bⅦ】存在下行五度关系而【Ⅳ】—【#Ⅵ】表面上不是下行五度,产生这种理论上歧义性的原因在于西方古典音乐理论没有给黑键确立单独的音名并只限于由大音级表示的七个音名,没有考虑变化音级的存在。由此在理论上只限于七个自然级从而仅仅使用大音级已经够用。当音乐发展到了多元化时代上述的理论概念出现了很大的局限性,理论概念也要与时俱进体现出当代音乐的特点。所以真实的自然小调音乐组态应当是如下的表达方式更能从理论上理解纯五度下行:
  【Ⅱ】—【Ⅴ】—【Ⅰ】—【Ⅳ】—【bⅦ】—【bⅢ】—【bⅥ】。【注1】
  在《和声法则》第二十五讲中提到的“小音级”指的就是带有“b”符号处于下行五度的罗马音级,它反映出暗淡色彩。这一点与传统音乐理论的分析结果相一致,当然也说明运用音乐理论平台完全可以解释西方的大小调音乐作品。
  
  而在利底亚音乐组态:
  【bⅤ|#Ⅳ】—【Ⅶ】—【Ⅲ】—【Ⅵ】—【Ⅱ】—【Ⅴ】—【Ⅰ】。
  其中【bⅤ|#Ⅳ】—【Ⅶ】进行中【#Ⅳ】—【Ⅶ】也是下五度进行而【bⅤ】从理论上讲不是。因此利底亚音乐组态应当表示为:
  【#Ⅳ】—【Ⅶ】—【Ⅲ】—【Ⅵ】—【Ⅱ】—【Ⅴ】—【Ⅰ】。
  超大音级【#Ⅳ】的出现表明产生高明亮色彩,真实的音响效果也是如此。实际应用中【#Ⅳ】的出现几率较少,其原因是缺省了下属音而过于明亮也是原因之一。
  
  结论:对于双重含义的罗马音级处于下行应当使用代有“b”表示的“小音级”而处于上行时应当使用代有“#”表示的“超大音级”,以保持纯五度下行理论上的连续性。
  
  音乐理论平台上的伊奥尼亚调式
  
  伊奥尼亚调式后来被整合为自然大调式,并成为后续几乎所有音乐理论的出发点。体现在音乐理论平台系统中就是音乐理论宝典上初始化:
  【ROOT】=【1】=【宫】=【Ⅰ】=【0】=【C】;
  【#】=【7】=【变宫】=【+5】=【Ⅶ】=【B】;
  【b】=【4】=【清角】=【—1】=【Ⅳ】=【F】;
  任何一位读者都能够在不改变音乐理论宝典的状态下得出伊奥尼亚调式(自然大调式)的音乐组态,计算出导音、三全音等等。它的音乐组态表现突出的特点是:
  【Ⅶ】—【Ⅲ】—【Ⅵ】—【Ⅱ】—【Ⅴ】—【Ⅰ】—【Ⅳ】;
  就是音乐理论宝典在初始状态下的全部七个大音级的连续截取。伊奥尼亚音乐组态的最大特点不包括小音级和超大音级,作为色彩比较的标准是【ROOT】=【0】明确表示没有特征音随之而来【#】=【Ⅶ】与【b】=【Ⅵ】表明没有指向自身组态之外的罗马音级也表示没有特征音,同时说明导音和三全音的存在。甚至指出了变宫和清角的位置等等这一切告诉读者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理论内容。
  自然大调在《和声法则》中多次详细论述过,下面只是为了对比利底亚调式以音乐理论平台的分析方法重复一些相关的知识。
  如果是1=C 伊奥尼亚(自然大调)的音名截取是:
  【B】—【E】—【A】—【D】—【G】—【C】—【F】;
  得到伊奥尼亚的音名原始数学模型;
  Bdim—Em—Am—Dm—G—C—F。
  伊奥尼亚音名的纯五度连接;
  B—E—A—D—G—C—F。
  而1=C 利底亚调式的音名原始数学模型也是:
  Bdim—Em—Am—Dm—G—C—F。
  1=C 利底亚调式音名的纯五度连接;
  B—E—A—D—G—C—F。
  两者惊人的一致,所以说只从音名的纯五度下行来考虑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看不出两者的区别。因此在音乐理论平台上不主张使用这样的音名表示的某种模式来表达音乐理论内容,很自然的不能只以音名的纯五度下行作为分析音乐理论的唯一手段。
  再来比较两者的音乐组态:
  伊奥尼亚的音乐组态:
  【Ⅶ】—【Ⅲ】—【Ⅵ】—【Ⅱ】—【Ⅴ】—【Ⅰ】—【Ⅳ】;
  利底亚调式的音乐组态:
  【#Ⅳ】—【Ⅶ】—【Ⅲ】—【Ⅵ】—【Ⅱ】—【Ⅴ】—【Ⅰ】。
  两者区别明显。这样的用罗马音级表达的音乐组态才能够真实反映出音乐的本质,现在读者应当明白了为什么笔者一再反对使用单一的以音名纯五度下行来表示音乐的某些现象。音乐理论平台上的音乐组态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以至于到现在的论述也没有达到它的全部。
  伊奥尼亚调式只是与自然大调的音乐组态相同,并不是的所有大调。大调还包括和声大调和旋律大调这三种大调的表现形式其音乐组态略有差异,但是原始数学模型相同。实际应用中是在自然大调基础上填添加一至两个变化音级,填添音级的目的是为增加和弦材料实际存量并为破坏三全音创造条件,从而改善音响效果。正是由于它们的原始数学模型存在关键的相同部分而音乐组态不同,才能确定是派生出几种大调。
  下面从自然大调与和声大调的对比分析来理解上面的观点。
  C自然大调的音乐组态:
  【Ⅶ】—【Ⅲ】—【Ⅵ】—【Ⅱ】—【Ⅴ】—【Ⅰ】—【Ⅳ】;
  C自然大调的原始数学模型:
  Ⅶ0—Ⅲm—Ⅵm—Ⅱm—Ⅴ—Ⅰ—Ⅳ;
  C自然大调音阶:
  C、D、E、F、G、A、B。
  而和声大调在自然大调基础上增加一个bⅣ级。C和声大调的音乐组态是:
  【Ⅶ】—【Ⅲ】—【Ⅵ】—【Ⅱ】—【Ⅴ】—【Ⅰ】—【Ⅳ】—bⅦ—bⅢ—【bⅥ】。
  增加【bⅥ】音级增加了和弦材料的数量,由于【bⅥ】音级是离散音级因此与连续截取的主体部分不能构成纯五度下行所以【bⅥ】不能成为原始数学模型的组成部分,因此原始数学模型相同:
  Ⅶ0—Ⅲm—Ⅵm—Ⅱm—Ⅴ—Ⅰ—Ⅳ;
  自然大调的和弦材料共有七个:
  C、Dm、Em、F、G、Am、B。
  而和声大调由于多出一个离散音因此和弦多达13个和弦材料:
  (C/Caug)、(Dm/Ddim)、(Em/E/Eaug)、(F/Fm/Fdim)、(G)、(Am)、(Bdim)。
  这13 个和弦材料是从音乐宝典上的D 塔板计算得到。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并没有以 【bA】为根音的三度叠置和弦因为【bA】不在音乐组态的连续截取之内,它的和弦不是和弦材料,但是这13个和弦中有6 个和弦包含了【bA】,这13个和弦具有同等的和声功能。而主和弦只有一个是 C 【注2】。自然大调与和声大调直观对比相同点它们的有相同的原始数学模型,而不同点“自然”与“和声”表现为两者音乐组态的不同。
  在传统音乐理论基础教程中常常会看到在论述和声大调时在音阶中只有bⅥ级而没有Ⅵ级,这并不是说和声大调中不能有Ⅵ级而是受西方古典音乐理论所谓七声的限制。在音乐理论平台上突破了这层限制才有了对类似于和声大调这样的旋律进行更为合理的分析。
  自然大调音阶:C、D、E、F、G、A、B。
  和声大调音阶:C、D、E、F、G、bA、B。
  合起来:C、D、E、F、G、bA、A、B。超过了七声不能称为大调音阶,不符合西方古典音乐理论基本要求所以不这样写。这正是西方古典音乐理论的缺陷与不足,当代的流行音乐与爵士音乐其音阶都远远超过七个音级。
  自然大调存在三全音也存在导音在音乐理论宝典上完全可以证明。而和声大调由于在音阶中加入了【bⅥ】级音已经破坏了三全音的存在也是可以从音乐理论宝典上得到证明。
  旋律大调用于音阶下行相当于是在和声大调音乐组态连续截取的下方追加一个【bⅦ】级,因此包含自然大调的全部音乐组态。由此旋律大调也破坏了三全音,如果仍然存在【Ⅶ】那么导音还在。由于和声大调和旋律大调与自然大调比较是在低端增加了小音级【bⅥ】,因此色彩不如自然大调明亮,旋律大调比和声大调在低端又多了一小音级【bⅦ】,因此旋律大调不如和声大调明亮。旋律大调在音乐理论宝典上的分析求解过程与和声大调相同不再重复。这三种大调主和弦相同都是大三和弦,所以都属于明亮色彩的一大类即大调类,但是当详细区分它们三个之间由于音乐组态低端小音级不同因此色彩也能加以区分。
  在音乐理论宝典上如何计算和弦替换?以实例加以回复。
  
  范例1、求解C旋律大调的bⅦ和弦材料的替换。
  
  求解方法如下:
  旋律大调的音乐组态是:
  【Ⅶ】—【Ⅲ】—【Ⅵ】—【Ⅱ】—【Ⅴ】—【Ⅰ】—【Ⅳ】—【bⅦ】—bⅢ—【bⅥ】。
  它所对应的位置编号可以从音乐理论宝典的B塔板求出:
   【+5】—【+4】—【+3】—【+2】—【+1】—【0】—【—1】—【—2】——3—【—4】。
  【bⅦ】=【—2】;
  ∵(—2)+(3)= +1;和弦的位置编号加上3 或者4成为该和弦的替换位置。
  ∴第一个可替换位置是【+1】。
  在B塔板上求解出【+1】=【Ⅴ】=【G】;
  ∵【bⅦ】=【bB】=【—2】;
  ∴【bB】与【G】为根音的和弦可以互换。
  通过音乐理论宝典D塔板可以计算出【bB】根音的和弦材料只有bBmajor和弦音是【bB】、【D】、【F】。可替换和弦材瓣根音是【G】可以构成和弦材料Gmajor其和弦音是【G】、【B】、【D】这是读者首选的和弦材料,明显看出它们不是同一功能组不能形成和弦替换关系,读者肯定会怀疑位置编号加3 的结论有问题,实际并不是这样。由于是旋律大调音乐组态加大和弦材料增加,在根音【G】和弦上还有另外一个和弦Gm 和弦材料和弦音是【G】、【bB】、【D】这三个和弦音都在音乐组态之内,其中与bBmajor相比较两个和弦音【bB】、【D】是相同的,所以bBmajor 与Gm 是同功能组可以互换。类似的替换经常出现在和声作品中,有些读者不能理解它的理论来源只能死记硬背当然不是一种所提倡的学习方法。【bⅦ】级处于音乐组态的最低端可以想象这个位置上的和弦材料写作空间很小因此需要通过替换使位置前移增加它的写作空间,这项技术读者已经掌握。其它的替换位置计算方法类似不做解释。
  
  主音上的双重和弦
  
  在大型的音乐组态中常常会出现在一个罗马音级上可以产生两个甚至多个和弦材料这种现象称为“多重和弦材料”,由于这样的情况不会出现在类似于大小调式的七声罗马音级截取范围内的音乐组态,因此在传统音乐理论中是不会有的理论内容。音乐理论平台理论概念不限定七声的音乐组态,所以可以用于大型的音乐组态,对于这些有超越意义的理论内容读者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范例2、在音乐理论宝典上求取具有三个蓝调音的1=C布鲁斯音阶【注1】的主和弦。
  
  计算方法如下:
  1=C布鲁斯音阶是:
  C、D、bE、E、F、bG、G、A、bB、B;
  送上音乐理论宝典A塔板得到音名截取:
  【#F】—【B】—【E】—【A】—【D】—【G】—【C】—【F】—【bB】—【bE】;【注2】
  已知:1=C 根据上述音阶截取可以从音乐理论宝典上的B 塔板计算出音级。
  音乐理论宝典初始化:
  【ROOT】=【1】=【宫】=【Ⅰ】=【0】=【C】;
  【#】=【7】=【变宫】=【Ⅶ】=【+5】=【B】;
  【b】=【4】=【清角】=【Ⅳ】=【—1】=【F】。
  由初始化可知【Ⅰ】=【C】,从而B塔板上得出1=C布鲁斯音乐组态如下:
  【#Ⅳ】—【Ⅶ】—【Ⅲ】—【Ⅲ】—【Ⅱ】—【Ⅴ】—【Ⅰ】—【Ⅳ】—【bⅦ】—【bⅢ】。
  运用D塔板计算各个音级上的三度叠置和弦。
  (#Ⅳ+/#Ⅳ0),(Ⅶ/ Ⅶm/ Ⅶ+/ Ⅶ0),(Ⅲm/Ⅲ0),(Ⅵm/Ⅵ0),(Ⅱm/Ⅱ/Ⅱ+),(Ⅴ/Ⅴm/Ⅴ+),(Ⅰ/Ⅰm/Ⅰ0),(Ⅳ),(bⅦ/bⅦ+),(bⅢ/bⅢm/bⅢ+/bⅢ0)。
  共有26个三度叠置和弦。代入到音乐组态得到:
  (#Ⅳ+/#Ⅳ0)—(Ⅶ/ Ⅶm/ Ⅶ+/ Ⅶ0)—(Ⅲm/Ⅲ0)—(Ⅵm/Ⅵ0)—(Ⅱm/Ⅱ/Ⅱ+)—(Ⅴ/Ⅴm/Ⅴ+)—(Ⅰ/Ⅰm/Ⅰ0)—(Ⅳ)—(bⅦ/bⅦ+)—(bⅢ/bⅢm/bⅢ+/bⅢ0)。
  在A塔板上求出对应的音名表示的和弦并代入上式得到原始数学模型:
  (#Faug/#Fdim)—(B/Bm/Baug/Bdim)—(Em/E)—(Am/Adim)—(Dm/D/Daug)—(G/Gm/Gaug)—(C/Cm/Cdim)—(F)—(bB/bBaug)—(bE/bEm/bEaug/bEdim)。
  在这个具有26个三度叠置和弦所构成的原始数学模型中截取任何一部分都 是和弦公式,可见这个大型音阶的和弦公式是相当庞大。
  明显看出在主音C 上产生了三个三度叠置和弦其中有两个具备主和弦条件的大小三和弦C和Cm,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重主和弦”。在当代的音乐实践中双重主和弦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超出西方古典音乐理论的表现,简单的说成是“不分大小调”不是理论上的合理解释只是牵强的运用西方古典音乐理论,同时也说明了西方古典音乐调式理论针对当代音乐存在重大缺陷。由于和声法则中强调旋律而不是调式,因此根据不同的旋律乐段选择C或者Cm这对于已经学会了和声法则的读来说不存在任何问题。选择C 突出明亮色彩而选择Cm表现为暗淡色彩,选择这两个和弦除了与根音C 有关之外还必须与可供构成三音的E 或bE的选择有关因为这两个音都是在音乐组态之内具有相同的理论地位。
  实际上西方古典音乐理论中的由调式决定和弦的理论观点早已经过时只是它的影响很深。
  假设有一位作曲家创作了一首包含三个蓝调音的十声音阶的作品,其中缺省两个大音级而增加两个小音级或超大音级,读者肯定知道这样作品的音乐组态与上述布鲁斯音乐组态是有区别的,所以它不是布鲁斯调式音乐作品也不能使用布鲁斯调式的和弦材料和原始数学模型。虽然读者不知道它是什么调式且能在音乐理论平台理论体系中顺利的完成和声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一点在传统音乐理论体系中是不可思议的。
  
  【注1】参阅《和声法则》第二十一讲。
  【注2】【#F】=【bG】;
  

评分

参与人数 1琴币 +5 收起 理由
qyjs + 5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4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典理论。谢谢老师的讲解。学习收藏了。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4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辛苦制作,慢慢学习。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8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精华,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微信公众号|领红包|举报|黑屋|手机|Archiver|官方QQ群:777694204|键盘中国 ( 粤ICP备19059169号-1 )

GMT+8, 2024-3-28 18:10 , Processed in 0.05724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