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07-2-14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主题
精华
积分1076
贡献
ST
道具劵
|
本帖最后由 S4831 于 2012-4-3 13:50 编辑
接片子来了,别断了,哈哈
我与相机的渊源源于80年代初,当初入手的第一步相机是上海照相机总厂的海鸥203,平视取景的,调焦对双影的。记得当年好像是大二,相机价格是93元人民币,搞得我两个月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一般只敢点绿色环保的菜。当时对海鸥DF(当时国内国产的最好单反相机)特憧憬,当时400多,当时国内国产也算是顶端的,后来------飘过---------,省略10000字。到深圳后,好像2002年,买了个凤凰单反(好像是江西光学仪器总厂),附件齐全,还配了个变焦,总算圆了当年的梦,当时记得买相机的时候还送了个富士的彩卷,可我一次都没用过,胶卷现在好像还在相机里放着呢。前两天清理东西的时候我把它作为文物,精心收藏起来了,因为那是当年的一种渴望,一种心情,一种美好的回忆,尽管我现在已经买过大大小小N个数码相机了,还有前年就买了的松下的纯高清DV.----------,不废话,归正题了--------
相机,一看镜头。
硬指标一是镜头的解析力,老标准好像是拍像板(专业标准),讲究每英寸最高能拍出多少线,当然每英寸能分辨出的线数越多,你拍出的画面就越细腻。二是镜头的色彩还原能力,具体指标诸如色差呀,像晕呀,等等,不卖关子了,就是拍照出来的色彩和实际的拍摄对象相比,真实不真实,漂亮不漂亮。三就是变焦了,就是镜头能拍摄到得距离和范围,技术用语是视场角多大,即所谓广角呀,大变焦呀等等这类东西,简单的说就是视场角越大,你能放进镜头的东西就越多(小于180度),适合拍摄大场面,视场角越小(望远镜头),你能拍摄到东西就越细腻(远处的东西),这样你就明白有很多离赛场不是很近的记者都架着大炮,哈哈。
二看胶片的解析度。
好像一般民用的35mm胶片(21DIN)理论上能达到3000万像素左右,专业航拍的就更高了,这就是数码相机还没有完全把传统胶片赶出市场的原因之一。数码相机和传统相机相比,最大的改变是把原来的银盐胶片改成了电子胶片(CCD,CMOS),现在数码相机升级的主要指标,就是记录细节指标的升级,即像素的提高以及色彩的还原程度。
三看拍摄的控制和编辑功能。
传统的相机,你要是不懂如何去控制胶片的曝光量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因为曝光量的控制一靠光圈,二看快门,二者的正确组合才能确定正确的曝光量,你才能拍出你想要拍摄的东西,不然拍出的东西有没有,鬼才知道!,不是没影了(曝光不足),就是黑乎乎一片(曝光过度)。所以当年照相摄影这个行业,也算是“高科技”行业,手艺活,牛X的很!现在数码相机都是自动测光,自动匹配快门和光圈形成正确的曝光量,所以一定程度上如果傻子会按快门,傻子也会拍照,这就是最早人们把带有自动测光、自动匹配曝光量的相机叫“傻瓜”相机的由来。至于现在数码相机本就可以带一些对拍摄照片的简单编辑功能,这个就不说了,事实大家用的也不是很多,要想细细的编辑,还是导到电脑里用软件编辑,随便弄一弄,有ACDsee,好好玩一玩,可以PHTOSHOP,现在PS高手太多了------------,人能给你PS成鬼,鬼能把你PS成人,在这儿以前你得懂得底片的冲洗,校色,印像,放大,很简单的效果就必须用很麻烦的操作,最闹心的是这一切因为涉及到一些必须的材料,大把的烧钱也只好咬牙挺着了,谁让你喜欢了,而这一切还必须由高手完成,行话叫“暗房技术”,很有“高科技”的一门手艺,哈哈
最后闲说手机中的“数码相机”(手机拍照功能)
至于手机的拍照吗,由于成本和体积的限制,一般都是用固定焦距的镜头(1m左右),靠控制景深来保证拍摄对象的清晰度,高端机就另说了。普通手机,有很多都是光学塑料的,真正意义上光学镜头因为里面需要有对镜头自动调节的精密机械结构,体积很大,不太符合手机目前的超薄趋势,不过这好像也不是问题。机械机构如果走到了纳米级,这都不是问题,把比最小的雀斑还要小的镜头和发射装置粘在你的眼皮上也不是幻想,综合我30几年来的亲身感受,就技术层面,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只要有需要。
至于数码变焦,就不说它了,我从来都不用。一句话,相对于光学变焦就是假变焦,因为它改变不是你实际拍摄的像素(拍摄的细腻程度)的提升,仅仅只是把已经拍摄好了的东西放大一下。
想到哪儿说道哪儿,信口开河,不吹了,舌头有点麻了。说穿帮的地方,高手宽容啊,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