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码快捷登录

搜索
baidu
摇滚王勇老师单编弹唱教程第十一集发布
查看: 3509|回复: 4

转贴 音乐要素漫谈--织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7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登陆,参与交流。无法注册或登陆请加QQ群:777694204 或Email:admin@cnkeyboard.net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前段时间我们在“走进圣殿”栏目中介绍了旋律、节奏、音色、和声、调式调性等等要素。今天来谈谈音乐的结构。

结构这个词的含义比较宽泛,在音乐作品中,它常常会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在“时间”上的形式,一是在“空间”上的形式。这么说有点太抽象了,请您听我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时间上的形式,可以称为“曲式”,这是音乐专用术语之一。一部作品,无论它是长达一个小时的交响曲,还是短至1分钟的小曲,都有结构形式。它可能只有一个段落,其中包含几个乐句,也可能由三个甚至更多的段落组成。无论怎样的形式,必须是在时间的铺展中、在听完全曲之后,我们才能知道它的全部结构是怎样的。这就是音乐在“时间”上的形式,也就是“曲式”(music form)。

另一种结构是“空间”性的。“空间”这个词可能让你有点困惑,音乐是不可见的,是纯属听觉的,这“空间”怎么来感受呢?实际上,这是指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能够听到的音响是怎样的一种结构,有多少个层次,这些层次的关系是怎样的。比如你可以在几十秒之内(假如高度熟练的话,只要几秒钟)就分辨出此时的音响是单一的旋律线条,还是在旋律下方添加了和声背景的支撑,或是有好几条不同的旋律交错、重叠……这种结构在音乐中也有个专门术语,叫做“织体”(texture)。在有些音乐书籍中只是笼统地写成结构,我觉得这不太好,容易和曲式的结构搞混。

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织体”。

“织体”这个词翻译的挺不错的,它可以使我们产生形象化的联想。比如我们都穿的毛衣,它的结构可以是紧密的、厚实的,也可以是稀薄到了有露孔的地步。它可以是平平整整的,也可以是有许多类似浮雕的凸起花纹的。在音乐中,我们也有类似的写法,如果您有机会打开一份管弦乐队的总谱(总谱就是作曲家写作管弦乐曲时用的一种记谱形式,所有的乐器都写在上面,与它不同的是分谱,那是每一种乐器自己的那一份乐谱,比如在管弦乐队中,小提琴手谱架上的谱子,只有属于他自己的音符,而长笛或是定音鼓演奏什么,这上面根本就没有。指挥用的则是包括一切的总谱了,因为他要掌握全局)。好,我们再回到织体这个问题上来。假设你打开一份总谱的某一页,你可以一眼就看到,它是音响浓厚的,还是疏朗透明的。音响浓厚的,肯定是谱纸上大多数甚至所有的声部都用音符填写得满满的,而音响疏朗透明的呢,则是只有少数几件乐器在演奏,大部分乐器则是“休止”,五线谱上很空。

现在让我们来听几个音乐实例,你就可以理解这种从谱面上到听觉上的“织体”也就是音乐的“空间结构”是怎么一回事了。

先请听一首古老的圣咏,这是从公元6世纪起普遍用于西方基督教会的一种音乐形式,在织体上属于最简单的一种,即只有一条旋律,而没有任何附加的和声伴奏或不同的旋律线条。

[ 一首单旋律的格里高利圣咏 ]

你一定注意到了,这里的演唱者不止一人,而是有好几个人,但他们唱的是同一条旋律,因此听上去是单线条的,风格十分朴素。这种音乐结构称作“单声织体”,请注意,这里所说的单声是指声部,或者说是一个旋律线条,在英文里“声部”称作voice或者voice part。

单声织体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因为我们任何人只要张口唱歌,肯定是单旋律的,没有人能自己同时又唱旋律又唱和声,或者是让一个人唱出二重唱来(不过这里有个例外,蒙古人有一种传统的歌唱方式,叫做“呼麦”,即一个人在声带发出声音的同时,口腔中充满的气同时又由嘴唇以不同方式呼出,形成一种哨声,这哨声和声带的音高不同,形成了两个声部。这是一种极难掌握的特技,据说我国只有一个人能做出来,他是经过了长期艰苦的训练才获得这种能力的)。我们不管这种特技,还是来说说常规的现象。刚才我说了,这种只有一条旋律的织体称作“单声织体”,在人类音乐的初级阶段,大多数就是这种形式的。后世有些作曲家为了展示自己可以不依靠和声、复调等等手段,仅在一条旋律上也能做出丰富的音乐来,他们也还会写一些单声织体的作品,比如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的某些段落(注意:这里面大多数不是单声织体的),让我们来听听其中的一个段落,这是G大调第一组曲第三乐章“库朗舞曲”:

[ 巴赫G大调第一组曲第三乐章“库朗舞曲” ]

还有的时候,作曲家在一部大型作品中,用单纯朴素的单声织体来和丰富饱满的多声织体形成对比,这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关于这种手法,我们以后再谈。

单声织体的例子在我们熟悉的音乐作品中不如“多声织体”的多,因为自从人们发明了和声、复调以后,就更喜欢这种音响丰富的织体了,但实际上我们还是可以找出一些耳熟能详的例子来的,比如一把二胡,在无伴奏的情况下演奏《二泉映月》,又比如没有伴奏的笛子独奏。再比如我们在学校里、工厂里、体育场里齐声高唱国歌的时候,那也是单声织体的,除非在唱歌的人当中,有人唱起了第二声部,或者是同时播放国歌的器乐曲(还有可能是带合唱的)录音,它与人们的齐唱融合到了一起,那就不是单声织体了。注意,齐唱与合唱概念应该有所区分,齐唱是大家唱同一条旋律,合唱则是有不止一个声部同时出现。

什么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多声织体”呢?既然在“单声”这个词中,“声”是指声部或旋律线条,顾名思义,“多声”就是多个声部或多个旋律线条的同时结合。比起单声织体,多声织体肯定要复杂些,音响会比较丰满。它的数个声部有多种结合方式,有时是一条旋律加上和声伴奏,有时则各个声部都是具有个性和独立意义的旋律,今天我们不谈了,请您在下次节目中来继续了解这个内容。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上次的“走进圣殿”栏目中,我们介绍了音乐中的“织体”概念,并且请大家听了两首采用单声织体的作品,您是否还记得,它们是一首无伴奏的圣咏,和一首选自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库朗舞曲”。对于单声织体,我想朋友们都能理解,这就是没有和声、也没有其他曲调同时出现的一条单旋律。无论是一个人唱还是一万个人同时唱,如果仅有一条旋律,它就是单声织体。如果是在不同八度上重复这条旋律,比如,女声在高八度,男声在低八度上,同时唱同一条旋律,这也是单声织体,因为这里没有同时发声的不同的音。

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首圣咏,它也是非常古老的,但是音乐形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单声织体了,而是在某些地方出现了二声部,您听听看,能不能分辨出这首圣咏中的单声织体和多声织体,它们在听觉上是不同的。

[ 一首包括单声织体和二声部的圣咏 ]

我相信您一定听出来这首圣咏中的不同织体了,它有时候合成一个线条,有时候又分开成为一高一低的两个线条,这后一种就是多声织体。多声的“多”字是指声部或旋律线条的数量,多声就是不止一个声部,它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

西方的多声织体大约是在公元9世纪形成的,刚才我们听到的就是最早的多声音乐。别看它挺简单,它可是意义重大,这一步迈出去,后面的发展就相当可观了,人们逐渐将多声形式复杂化,最终形成了真正的复调音乐与和声音乐。复调这两个字从字面上来说与多声一样,“复”就是多的意思,“调”是指曲调、旋律,“复调”就是不止一条旋律。不过相比之下,“多声音乐”的范畴更广些,它是单声音乐的对应,而复调音乐则是指一种获得了完美发展的 、技术精湛的写作形式。和声可以包括在多声音乐中,但不能包括在复调音乐中,因为在复调音乐中,没有谁为谁伴奏的问题,其中的每一条旋律都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和声音乐,是一条主旋律加上和声伴奏。这么说吧,和单声音乐概念相对的,是多声音乐,而多声音乐则包括复调与和声音乐这两大类别。

关于和声,我们今天暂不涉及,现在来谈谈复调。刚才我们说了,这里的“调”是指曲调,而不是大小调。复调,就是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构成的音乐形式。这么讲有点抽象,其实您只要听一下,就明白了。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小提琴二重奏,这是巴托克的44首小提琴二重奏中的《哀歌》,两把小提琴各有一条旋律,合在一起又是个和谐的整体,您听听看,能否听出这两个交错叠置的线条:

[ 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CD:1,0’58” ]

再听一首节奏比较活跃的小曲,这是巴托克44首二重奏中的《游戏》。

[ 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CD:9,0’37” ]

下面这一首是《卢森尼亚之歌》,一条旋律先出现,在低音声部轻轻地呢喃,第二条旋律稍后在较高音区吟唱,我想您会听得很清楚的。

[ 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CD:10,1’17” ]

一位听众朋友曾对我说,小提琴的旋律他比较容易记住,钢琴的就不太好记。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小提琴的演奏特点大多是连绵的、线条式的旋律,音与音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而钢琴是敲击性乐器,每个音之间的关系缺少线条感。另外,钢琴的构造和演奏法允许作曲家在织体上写得更复杂,十个手指比起小提琴的弓子来说,演奏多声音乐更容易些。所以小提琴这件乐器以歌唱性的旋律为主,钢琴则以多声部的交织为主,听上去旋律就不太突出了。不过以下这个例子还是很容易听出来的,它是两个声部的复调作品,选自巴赫的《二部创意曲》。这里没有和声伴奏,两个声部都是旋律线条。

[ 巴赫C大调二部创意曲,1’29” ]

刚才我们听了几首二声部复调的音乐例子,现在您对这种形式的音乐一定有了清晰的了解了。今天我们就谈到这儿,在下次节目中,我们将接着来谈多声音乐的其他形式。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今天的“走进圣殿”栏目里,让我们继续音乐织体这个话题。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单声织体了,那是只有一条旋律的织体,很简单。我们也介绍过了复调织体中的二声部形式,这是由同时出现的两条不同旋律构成的。至于三条、四条旋律构成的三声部、四声部复调,或者更多声部的复调,在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复调音乐本身包含两种类型,不论是几个声部的,都可以根据这两种类型来划分。这就是对比式复调和模仿式复调。

什么是对比式复调呢?这是指两条或更多的交织、重叠在一起的旋律,它们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来听一下以前曾听过的一个例子,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中的“卢森尼亚之歌”,您肯定能听出这里的两条旋律是不同的,它们形成了对比。

[ 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CD:10 0—0’33” ]

这种由不同旋律构成的复调,称作对比式复调。另一种类型叫做模仿式复调,它的特点是两个或三个声部旋律相同,只是因为在节奏上稍稍错开,构成了互相交错的复调关系。因为这节奏上的错开,我们听到的就不再是一个线条而是两个或三个线条了。假如节奏一样(也就是说,它们同时出现),旋律也一样,这是什么织体呢?很简单,是单声织体。

下面请听一首巴托克的小提琴二重奏《滑稽曲》,您会听到作曲家在开头的一段让两个声部也就是两把小提琴演奏同样的旋律,但出现的时间不同,这就形成了第二小提琴(第二声部)对第一小提琴(第一声部)旋律的模仿,我们只听这首乐曲的开头:

[ 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CD:16 0—0’14” ]

第二小提琴跟得很紧,就象在追赶第一小提琴似的。这个片段太短了,我们再听一次:

[ 巴托克44首小提琴二重奏CD:16 0—0’14” ]

这就是模仿式复调。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都应用过这种复调形式,比如在学校或部队里大家分成两部分轮唱一首歌曲的时候,就是模仿式复调。

作曲家常常在作品中采用对比式复调和模仿式复调,这种多线条的音乐形式十分有趣,通过精湛的复调写作技法(专业人士称之为“对位法”)构成既对比又和谐的多声部音乐,这比起原始的单声织体来,要丰富得多了。

前面我们曾说过,多声音乐是相对于单声音乐的一个概念。复调织体是多声音乐中的一种,那么,另一种是什么呢?这就是和声织体。关于和声,我们曾说过,它由一系列有机联系的和弦组成。和声织体,则是指这样一种音乐形式:它有一个地位突出的旋律,你可以把它称为主旋律,一组和声为这条旋律作伴奏。离开了和声伴奏,那条旋律就成了单声织体,而离开了主旋律,那和声伴奏便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它是从属地位的,它的“灵魂”在旋律那里。

让我们来听一首很熟悉的歌:舒伯特的《野玫瑰》,它的主旋律是由歌唱者唱出来的,钢琴则提供和声背景,当然,这个背景也包括节奏。在听的时候请你设想一下,假如去掉声乐的旋律,仅有和声伴奏,是不是没有什么意思了?

[ 舒伯特《野玫瑰》 ]

假如您听的是一首钢琴独奏曲,那它肯定是有旋律的,就象这首歌的间奏一样,一只手弹奏旋律,另一只手弹奏和声伴奏。这种织体——一条旋律加上和声伴奏的织体,有人称作和声织体,也有人称作主调织体,所谓主调,就是“主旋律”。

在实际音乐作品中,多声音乐也就是复调和主调织体的音乐,有着丰富的样式,复调可以因不同数量、不同种类的声部构成不同样式,和声织体也可以因节奏、音型的不同而多种多样,以后我们再介绍给大家。

评分

参与人数 2琴币 +6 收起 理由
scz + 2 感谢分享
友友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3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 很好的帖子支持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2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了。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微信公众号|领红包|举报|黑屋|手机|Archiver|官方QQ群:777694204|键盘中国 ( 粤ICP备19059169号-1 )

GMT+8, 2025-10-26 05:59 , Processed in 0.042839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