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码快捷登录

搜索
baidu
查看: 4261|回复: 5

使孩子聪明的八条经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13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登陆,参与交流。无法注册或登陆请加QQ群:777694204 或Email:admin@cnkeyboard.net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德国人卡尔威特的一个孩子,在不满14岁时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他教育孩子的经验是:
1.不浪费孩子的智力。当孩子咿呀学语时,就教他正确的语言,而不要把小猫说成"喵呜"。
2.从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经常提出问题,让孩子独立思考解答。
3.锻炼孩子的记忆力。给孩子讲完故事后,要让孩子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复述。
4.培养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有时父母故意做一些违反常规的小事,让孩子来纠正。
5.开阔孩子的视野。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孩子接受新事物,增长见识。
6.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7.激发鼓励孩子的学习热情。父母应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决不敷衍。
8.从小对孩子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发表于 2004-10-15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卡尔。威特是哈佛女孩刘亦婷出来后才红极一时的人物,其实他的教育方法还有争议。也贴两个帖子看看,行星老师不要生气呀。

向中国家长走来的卡尔·威特
王晓春
     ●他不必逼迫孩子学习,不必把孩子的脑袋分学科切成一块一块;他的学习是允许失败的而不是“差0.5分得100也要挨批评”的。
  ●他的教育对孩子“开发”有余而“捍卫”不足,这就有了“催熟”的嫌疑。
  ●早期教育绝不是像某些家长所认为的那样等于早期智力开发。 

  近来,《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国外家庭教育著作很受国内家长欢迎。该书作者是19世纪德国牧师老卡尔·威特,他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把儿子培养成了一个公认的天才,一个全面发展、幸福的人,而这孩子曾经被周围人认为有些痴呆。《卡尔·威特的教育》记录了小卡尔·威特0—14岁教育的过程和方法,详细阐述了老卡尔·威特的教育理念,特别是他的早期教育思想。

  老卡尔·威特断言:“我相信,不管谁使用我的教育法,肯定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我没有这么乐观,但这本书的确是“开卷有益”的,它是一个家庭教育的宝库。

  然而,我担心许多家长有可能误读这本好书。因为,不少中国家长在读这类家庭教育著作时,缺乏主体性,他们面对“范本”,不是探究、思考,而是习惯了“接受”。他们把作者当“救星”,把书本当“操作手册”,把书上的结论当“标准答案”,把自己当作一个“简单执行者”。他们不是领会书本的精神和原则,然后分析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加以运用,而是“带着问题学,急用先学”,务求“立竿见影”。在如此被动、浮躁的心态下,一旦不能如愿,他们会觉得自己受了作者的骗,或者大骂孩子不争气。他们不懂得读书是一种再创造,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

  其实卡尔·威特成功的经验从根本上是两条。一,家长素质高,家庭氛围好;二,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素质,而不是为了应试。

  老卡尔·威特品德高尚、知识渊博,本身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他的家庭气氛也快乐而安宁。作为牧师,他有不少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把教育孩子当作一项课题来研究,为此制定了严密的教育方案,发明了很多具体的游戏式教育方法。老卡尔·威特是主体性很强的人,他教育孩子不依赖他人,他甚至不信任学校,因为学校“只是给你知识的积累,而不能赋予你精神的活力和创造性”,“对于孩子来讲,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这些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他以教育孩子为己任的责任感、勇气和自信还是非常可贵的。事实上,那些依赖学校、给老师当“尾巴”或甘当“助教”的家长,确实常常把孩子的教育弄糟。

   卡尔·威特毕竟是19世纪的人,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成年人对儿童有两个任务,一个是“捍卫童年”,一个是“开发童年”。我认为,老卡尔·威特对孩子是“开发”有余而“捍卫”不足,所以我们看到他干涉和控制孩子还是多了一些。教育既要使孩子社会化,又要最大限度地尊重他的个性,好的教育就是要使二者尽可能协调。老卡尔·威特的教育是向社会化方向过分倾斜了,这就有了“催熟”的嫌疑。此外,他只相信成人对孩子的教育,否定孩子之间互相教育,这很不妥。同时,他对遗传的作用恐怕是估计得偏低了。

  老卡尔·威特最大的贡献是使我们认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他对其作用估计得偏高了。其实人一生都在发展变化,童年失去的东西,许多都是可以后来补偿的,不是还有“大器晚成”的说法吗?“赢在起点”并不等于一定能“胜在终点”。我很赞成早期教育,我承认放弃早期开发是严重的浪费。但是我同时也有忧虑,因为早期教育绝不是像某些家长所认为的那样等于早期智力开发。历史上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等人好像都不是如此“开发”出来的。不仅如此,一味坚持所谓“早期智力开发”对孩子的伤害是终生难以消除的,还不如听其自然,不做什么“开发”为好。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5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卡尔·威特的教育〉批判
作者: 佟平


  女儿上幼儿园,前几天接到幼儿园的通知,说幼儿园请来了幼儿教育专家给幼
儿家长开一个辅导会。孩子她妈去出席了会议,回家就带了一本《卡尔* 威特的教
育》,原来所谓的专家,其实就是来向家长推销这本书的卖书人。下面我就来和大
家分享一下我阅读后的感想。

  一,涉嫌欺骗的出版商

  书的封面印了许多推销性的宣传词,封面第一行写的是《哈佛天才与素质教育
典藏文库》。可是读完全书,我发现书中的内容与哈佛天才毫无关系。这本书是两
百年前的一位德国乡村牧师写的,在他52岁的时候,他的太太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卡
尔。威特。据说作者在序言中说,他是为了证明他与其他牧师争论的教育方法的正
确,才决定拿自己的孩子来做试验的。他们争论的焦点是:对方认为对孩子最重要
的是天赋而不是教育,他则认为对孩子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

  两百年后的今天来看这个争论就会发现,他们当初各自坚持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一般认为,天赋,教育,以及环境这三者都是影响孩子是否能够成才的重要因素,
而且这三者缺一不可,并相互起作用。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人写的这本《卡尔。
威特的教育》出版后在以严谨闻名于世的德国不被普遍认可和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吧。

  在这本书封面的顶端有两句宣传文字:“这是一本中外教育史上的奇书,其德
文原版藏于哈佛大学图书馆内,据说是美国的唯一珍本。”“从问世至今,凡是有
幸读到此书并照书中方法去做的父亲,都成功地培养出了极其优秀的孩子。”

  我感到好奇的是,如果这本书真的有价值,为什么不介绍这本书在德国的情况?
出版商只字未提这本书在德国的情况,是不是暗示我们:德国并不认可书中介绍的
教育方法?出版商说“这是全美国唯一的珍本”,也就是说,这本书之所以被哈佛
图书馆收藏,可能并不是因为这本书的教育方法有任何实用价值,而只是因为这本
书与一个德国的天才儿童有关?另外,出版商说:“从问世至今,凡是有幸读到此
书并照书中方法去做的父亲,都成功地培养出了极其优秀的孩子。”这纯粹是欺骗,
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种可以保证成功的教育方式,再好的方法也必须通过受教
育者的努力才可能成功。

  这本书在扉页上还印了其他三位名人的宣传文字,其中的第一位是美国哈佛大
学心理学博士塞德兹的赞扬文字:“把一个低智儿培养成了闻名全德意志的奇才,
这是证明《卡尔* 威特的教育》一书神奇和伟大的最好例子。”这位博士是不是说
过这句话,我们一无所知,不过我知道这本书的第一章的内容是专门介绍胎教的。
如果按照这本书中介绍的方法进行胎教的结果,居然生出了一个白痴似的低智儿,
那么我们还敢照书中介绍的方法来进行胎教吗?

  第二位没有写明确切的名字,使用了“〈哈佛女孩刘亦婷〉作者语”这样暧昧
的称呼:“我根本想不到,由哈佛图书馆的这本孤本藏书所传播的教育思想,最终
会把刘亦婷引向哈佛。刘亦婷被几所世界名校看中的优秀素质,就是用该书中的方
法打下的基础。”我没有读过〈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有
没有说过这句话,更不知道说的是不是真话,但是就算说过,也不能证明这本书可
以培养出“哈佛天才”。因为进入哈佛大学只是一个偶然,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人
进入哈佛,或类似哈佛的大学,显然我们不能把这些人都称为“天才”。

  第三位是日本的木村久一,据说是把这本书翻译成日语的人:“为什么诸多神
童同时集中于哈佛大学,世上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偶合现象,这完全是受益于〈
卡尔* 威特的教育〉的结果。”同样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位日本人说过这句话,但
是这句话显然是不真实的。因为哈佛大学从来没有发表过任何此类结论的文字。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这本书与哈佛并没有什么关系,与哈佛天才更是一点关系
也没有,出版商将此书标为“哈佛天才与素质教育典藏文库”,有明显的挂羊头卖
狗肉的欺骗嫌疑。

  二,卡尔。威特是天才吗?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和文章中,作者和出版商都毫不谦虚地称卡尔* 威特为天才。
作者在序言中说:“他八,九岁时已经能够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
语,英语和希腊语六国语言,也通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物理学,而他尤为擅
长的是数学,9 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814年4 月(14岁)被
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出版商的代序中除了重复上面的内容外,还称其为“19世纪
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并且“卡尔* 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
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也就是十七章里面,作者详细介绍了卡尔出名的经过。
书中写道:1808年5 月,梅泽堡一所学校的教师兰特福克先生为了激励自己的学生,
决定在学生面前对卡尔进行一场考试。于是八,九岁的卡尔在六十岁的卡尔父亲带
领下走进了教室。那堂课正好是希腊语课,教科书是《波鲁塔克》,兰特福克让卡
尔回答问题,卡尔很轻松就把学生们不明白的地方解答了。兰特福克又把拉丁语写
成的《凯撒大帝》一书交给卡尔,并提出问题,卡尔又毫不迟疑地全部做了回答,
接着,兰特福克拿出一本用意大利文写的书让卡尔读,他也读得很流利。在这个过
程中,父亲也用意大利话向儿子提了几个问题,他都一一作了回答。然后兰特福克
用法语和卡尔对话,卡尔说起法语就像说母语一样。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实际上
相当于一场外语特长表演。

  几天以后,《汉堡通讯》上有一篇文章详细报道了这件事,不久,各地的报纸
纷纷转载了这一报道,于是卡尔的名字一下子轰动了整个德国。卡儿成为他故乡的
名人之后,来比锡大学的一位教授和当地的一位很有势力的人物打算让卡尔进来比
锡大学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委托当地的托马斯学校的校长劳斯特先生于
1909年12月12日对卡尔进行了一场考核,而所有的考试只是劳斯特先生与卡尔进行
了一次交谈而已。考试后,他给卡尔写的入学证明书内容是:

  “今天我根据要求,对一个9 岁的少年卡尔* 威特进行了测验。考希腊语时从
《伊利亚特》中选了几段;考拉丁语时从《艾丽绮斯》中选了几段;考意大利语时
从伽利略的著作中选了几段;考法语时在某一本书中选了几段。都是比较难理解的
地方,但是卡尔却完成得很好。”

  这样的考试没有悬念,也完全是多余的,是先决定录取,然后才补充进行考试。
来比锡大学在收到劳斯特先生的证明书后,便同意卡尔进入大学。这就是所谓卡尔
九岁考入来比锡大学的真相。

  可是在卡尔的父亲向国王辞去担当牧师职务时,没有能够得到国王的批准,所
以卡尔实际上并没有去进入来比锡大学。1810年秋天,经过国王大臣们的推荐,国
王命令卡尔上格廷根大学,连考试都免了,还从国库中支付三年的上学费用。三年
以后,国王又资助卡尔再上四年大学的费用,于是卡尔从格廷根大学毕业后,又进
入海得尔堡大学学习。在1814年4 月10日,卡尔去访问了吉森大学,由于他是这样
一位深受国王和媒体喜爱的特殊人物,所以吉森学校授予了卡尔哲学博士学位,尽
管卡尔一天也没有在这里上过学。

  从上面的资料来看,与其说卡尔是一个天才儿童,不如说他是一个幸运儿童。
他最幸运的是有一位善于包装并善于让他出名的好父亲。将这本书序言中和文章中
的内容进行比较,就能发现这个天才其实是虚构的。首先,我们没有从书中看到任
何可以证明卡尔在八,九岁时“通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物理学,而他尤为擅
长的是数学”的任何证据,也没有看到他在八,九岁时“能够熟练运用英语”的任
何证据。从他第一次被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他只是在一个班级的中学生面前展示
了他的“希腊语,意大利语,拉丁语,法语”的特长,这一点,在后面进行的所谓
入学考试中,也是只简单地考了这四种语言的口语,完全没有提到他会英语,这与
序言中所说的“八,九岁时能够熟练运用六种语言”是不相符的。

  从两次考试的设计来看,是非常不科学的,因而也是没有说服力的。首先,这
两个考试都有明显的功利性,第一次是为了激励那些中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次是
为了满足有权势的人要求把卡尔送进大学的愿望。其次,两次的考试都没有可比性。
第一次的见证人是一群中学生,他们如果不精通四种语言,就无法确认卡尔的四种
语言水平高低。第二次的考试,只是校长一个人与卡尔的一番交谈,真实水平高低
全凭校长一人说了算。再其次,两次的考试都不是和其他人同时接受的考试,比如
不是和其他考生接受同样的大学入学考试。最后,这两次考试都存在着事先做假的
嫌疑,尤其是卡尔的父亲一心想通过培养孩子出人头地,这种嫌疑就更加明显。大
家只要回想一下八十年代初,我国报道过的许多可以耳朵识字的天才儿童,就不难
明白父母可以怎样利用孩子出名谋利的道理了。

  卡尔之所以进了格廷根大学,并不是靠了他的真才实学,也不是靠了和别的考
生一样公平的入学考试的成绩,而是靠了国王的命令。中国人对这种情况是不陌生
的,我们也有过交白卷的考生上大学的记录。卡尔最大的光环是在14岁获得了博士
学问,遗憾的是从书中介绍的情况来看,并不是他真的完成了博士学业取得的博士
学位,只是获得了一个名誉博士学位而已。

  通过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让孩子在八,九岁的时候会说几门外语,并不是一件
多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只会一些可以表演的外语。如果不是媒体的炒作和国王的
七年资助,卡尔最多也就是成为能说几门外语的翻译人才而已。卡尔在那么小的年
纪,就在父亲强迫教育下完成了外语学习,又获得了那么好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但是在其长达八十三岁的一生中,除了当一名普通的大学教授之外,没有任何特殊
的建树,仅此也可以看出卡尔实在不能算什么天才。

  卡儿是他父亲的教育方法最大的收益人,也是世界上最有权力判定这个教育方
法好坏的人。卡尔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奇怪的是他却没有发扬光大他父亲的这套教
育方法,你不觉得这实际上是对他父亲这套教育方法最彻底最有力的否定吗?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5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缺乏推广性的教育方法

  作者在这本书的第二章中提出了一个口号,“从儿子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
在第三章说“从儿子15天大就开始向他灌输词汇”。作者这样的做法是否违反基本
的人体科学常识,我们暂且不论,但是这向所有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要求,
就是你本身必须具备教育孩子的特长和时间,否则你根本无法“照书中的办法去做。”

  作者虽然是两百年前德国乡村的一个牧师,但却拥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他的孩
子,而且他的太太不需要工作,还有两个仆人可以和他一起培养这唯一的孩子,也
就是四个人共同培养一个孩子。此外当然还必须拥有一套房子,院子,儿童娱乐场
所。作者从他的儿子出生起,一直到他的儿子卡尔十四岁,都一直陪着儿子,甚至
在儿子十岁以后,辞去了牧师的职业专门陪同儿子接受学校的教育。正如作者在第
八章中所说的那样:“我看着儿子长大,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观察之中。”

  正如前面所介绍的那样,作者在书中所介绍的一切,最具体的成绩,实际上就
是培养了卡尔的外语能力,让他在十岁以前,会说几种外语而已。但是要达到这个
目标,孩子自己的父母必须会外语,而且必须会四五种。还必须发音标准,在第三
章中,为了避免卡尔的发音受到方言影响,作者甚至将一位在他们家工作了几十年
的老仆人辞退了。

  作者在第四章里面介绍了他怎样教育卡儿学语言的过程。他说卡尔六岁时候可
以自由地阅读母语德语,然后他用一年时间教会了卡尔法语,六个月教会了卡尔意
大利语,九个月教会了拉丁语,三个月教会了英语,六个月教会了希腊语,这就是
九岁儿童会说六国语言的神话。问题是除了作者的自我介绍之外,我们找不到任何
证据可以证明卡尔对这六种语言究竟掌握到了怎样的程度。从作者在书中的介绍来
看,所有对卡尔外语能力的确认都是通过口头交谈来检验的。不要说一个几岁的孩
子,就算一个成人,说三个月可以掌握英语,你相信吗?

  但是,如果只是掌握一些英语日常用语,一般普通的孩子也不难办到,尤其是
用来做“外语表演”用的日常用语就更加方便了。

  尽管作者在书中说,用几个月就教会了卡尔一门外语,遗憾的是在书中我们并
没有看到什么具体的教育方法。尤其是怎样在三个月的时间里,让一个连英语字母
也不会的孩子掌握外语。我倒也能熟练使用两门外语,可是从这本书中,除了一些
人人都知道的普通的外语学习方法之外,根本找不到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教会孩子
几门外语的特别办法。如果是其他孩子的父母,他们不会外语,会其他的专业特长,
就更加无法从这本书中找到什么特别的教育孩子的办法了。

  作者在这本书中彻底否定了学校的教育方法,认为让孩子从六岁以后才接受教
育是错误的。所以如果任何人想照这本书上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孩子,就必须与现在
的学校教育彻底决裂,也就是拒绝让孩子去学校上学。直到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我
们的社会认可的人才,才可以让孩子融入这个社会,否则父母就必须一直负责孩子
的教育。

  更加重要的是,孩子的父母必须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是
一个社会成功人士,否则就无法照书中的办法去做。作者不但反对让孩子去学校上
学,甚至反对孩子和其他孩子玩,他认为孩子们在一起玩,只会相互受到坏的影响
而无法受到好的影响,为此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他的儿子与两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孩
玩过以后如何变坏了的例子。于是作者在第八章中得出结论说:“最好是孩子的大
部分时间都在靠近父母的空间中度过,这样,孩子可以时时得到父母的关爱,不断
交流感情。否则,孩子会感到孤独,厌烦,感到不安全。

  父母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把孩子带到父母
做事的地方去,叫他临时在那里玩。“”可以这样说,虽然卡尔的童年几乎是和我
——他的父亲,一个成年人度过的,但他一直保持着孩子天真的童趣。“

  这样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你相信吗?你可以做到吗?

  四,残酷的父亲

  读完全书,感受最深刻的是卡尔的父亲,也就是作者,对卡尔的残酷几乎是无
处不在的。

  只是作者对卡尔的残酷,不是通过打骂这种粗浅的方式,而是通过精神折磨这
种深层次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当卡尔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作者就因为卡尔的母亲
迁就了卡尔的哭声而严厉批评了卡尔的母亲,并从此绝对禁止任何迁就卡尔哭声的
行为,不管卡尔怎样哭也不理睬。

  卡尔稍大一些之后,犯了错就被关进房间反省。再大一些,则被“饿饭”处罚。
不管是吃饭时洒了一些牛奶,还是做作业时擅自偷偷玩了一下,或者起床晚了,都
将受到“饿饭”处罚。

  用超负荷的学习任务摧残卡尔是作者的主要罪行。作者从卡尔出生后第十五天
就开始将学习任务强加在卡尔的身上,向卡尔灌输词汇,从卡尔两岁起就教他学认
字。在卡尔五,六岁时就强迫卡尔记住了三万多词汇,然后又强迫卡儿学习五门外
语,以及小提琴,刚琴,画画,数学,天文,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
理学,地址学等。还在两三年内带卡儿周游全国,参观了无数的古堡,宫殿,园林,
教堂等,每次参观前,让卡尔阅读大量相关的书籍,参观后,让卡尔将所看到的一
切写出来。

  尽管如此,作者还嫌不够,在卡尔三岁的时候,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卡尔和
大家在客厅玩,一只小狗跑进来,卡尔一把揪住了小狗的尾巴,将小狗拖到身边。
作者看见了,立刻一把揪住卡尔的头发,然后板着脸训斥了一顿卡尔后,将卡尔逐
出了客厅。作者对这样粗暴严厉的教育方式非常自得,他在书中说:“很多人会认
为我的教育过于严格了。我不否认,但是这种严格并没有使卡尔感到痛苦。因为对
儿子的严格教育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卡尔已经养成了习惯,也就不会感到任
何痛苦。”

  让人吃惊的是,早在两百年前,作者就已经深深懂得了极度催逼孩子接受教育
不但会给孩子留下终生的创伤,而且会使天才也变得平庸的道理,甚至在书中举例
说明了这个道理,却依然采取种种极端的方式,将如此巨额的学习任务强加在卡尔
的身上。书中曾详细记载了卡尔的两次反抗,一次是卡尔想当铁匠,一次是卡尔想
当将军,其实不管想当什么,都反映了卡尔想逃避父亲安排的没完没了的学习任务
的真实心声,但是两次反抗都被作者的“思想教育”给打消了。事实上在如此专制
的父亲手下,卡尔是不可能有丝毫自主权的。所以尽管卡尔活到八十三岁,而且是
从十岁就接受国王资助的全德国知名的天才神童,却终生毫无建树,也就不奇怪了,
因为他已经习惯父亲为他安排一切。

  我觉得作者最残酷的一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剥夺了孩子的童年。作者
为了证明自己的所谓教育方法是正确的,不惜将孩子当成了学习实验机器,当成了
学习表演机器。在卡尔五岁时,就让卡尔在旅馆的登记簿上签字,用十三国的语言
教卡尔说“您早”,让卡尔学会在成人面前谈论世界名画或世界名著,让卡尔到处
表演会说多门外语的天才等等。一个十岁不到的孩子,学习五六门外语,除了用于
表演,没有丝毫的实际意义。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的不是卡尔* 威特的天才,也不是一套可以培养天才的教
育方法,而是一个残酷的父亲曾经如何摧残一个儿童的罪恶记录。

  五,值得深思的问题

  通观〈卡尔* 威特的教育〉全书十七章,除了第四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一些广
为人知的外语学习方法外,其余各章几乎全是介绍怎样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
换句话说,等于是与牧师布道大同小异。作者的全部根据,都是源于他的一个教育
理论:一个人的潜能,必须在五,六岁前通过早期教育开发出来,等到六岁以后才
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就已经错过了受教育的最好机会。如果这一理论可以成立,所
有的学校教育制度都应该进行改变。事实上作者的这个教育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因
为人的一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学习开发出潜力,终身教育的理论,已经被越
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所以将一个六十岁老人积累起来的全部知识强制灌输进一个
十岁孩子的大脑,不但不人道,也完全没有必要。

  为什么这种在国外早就被唾弃的拔苗助长式的早期天才教育方式,会在二十一
世纪的中国沉渣泛起呢?因为这种教育方式非常适合今天中国的国情。在今天的德
国,或在今天的美国,如此催逼儿童接受教育的行为,不但得不到社会的认同,甚
至有可能被人权组织谴责为残害儿童的罪行。可是在有着悠久封建专职传统和望子
成龙习俗的今日中国,这种催逼儿童学习的方法不但不会受到谴责,还会受到鼓励。
君不见,刘亦婷的父母又在出第二本怎样培养天才儿童的书了。所以培养天才儿童
在中国,实在是一个名利父母子女多赢的买卖,难怪有那么多父母如此热心。

  书中介绍的教育方法与素质教育有关吗?表面上看,书中好像是写了许多怎样
全面培养孩子素质的大道理,可是那些都是无法兑现的空话,因为最终决定孩子是
否可以成为“神童”的标准其实只有一个,即是否具有某种特长。父母为了使孩子
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某方面的特长,唯一的方法就只能采取填鸭式的催逼学
习法。这一精神是与素质教育南辕北辙的,不可想象,一个希望在几个月的时间内
让孩子掌握一门外语的父母,还有时间或空间来考虑怎样培养孩子的素质和修养。

  书中最荒唐的部分是对学校教育的全面否定,似乎所有学校教育都不如父母的
家庭教育。其实作者在五十二岁之前,一直只是一位乡村牧师,并不具备任何教育
方面的职业素养,只是根据自己想当然的方法,培养了卡尔这样一个虚假的神童,
就轻率地否定了人类社会数百年来积累起来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实在是非常无知
的。就像刘亦婷的父母那样,只因为孩子偶然进了哈佛大学,他们就俨然以教育专
家自居了。其实只要是学过外语的,谁不会说几种学外语的方法?只要是考进名牌
大学的,谁不能总结出几条成功的秘诀?

  父母为了孩子的将来,从小培养起孩子们热爱学习的兴趣,培养起孩子的好习
惯,好素质,是非常必要的,问题是,父母真的有权真的可以决定孩子将来的一生
吗?当我们采取本书中所介绍的早期儿童催逼教育方法强制孩子学习这种知识的同
时,是不是也彻底扼杀了孩子有可能成为另一种知识方面的天才的可能呢?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5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学习!
虽然俺还没结婚!
还没有孩子!
但先知道点也是对地!呵呵!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5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这么多好文章,我也想说说自己的体会。首先,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民间有句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钻地洞。从生物学方面来讲,这就是遗传。我们自己本身就不是什么天才,智商也就是中等而已,怎么能期待孩子就成为天才了呢?而且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特点,每个小孩有每个小孩的特点,别人的方法能成功的,用在你的身上就不见得可以成功。所以我从来不看《哈佛的女孩》之类的书,尽管许多人强烈向我推荐,似乎不读此书孩子就没了出路一般。我知道我的女儿有多聪明,所以我从不奢望她能出人头地,做天下小孩的榜样,我只希望她能很平淡地生活,能自食其力。我相信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是非常重要的,我以我自己的方式来锻炼他。当她一岁多时,别人的小孩都背唐诗,大人经常让小孩在亲朋好友面前展示一下,博得几句称赞,我没有这样做,我认为这只是一种机械运动。我教我的小孩穿针,串珠子,唱最简单的儿歌。散步时,看到路边的小野花,我就让他自己去采,锻炼他的手指,让他的手指更灵活。等孩子再大些,我就教他折纸,那水彩笔给他画,她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女儿对什么都好奇,看到别人修自行车,蹲下来就不走,只要时间允许,我就让他看个够。走到路上,看到招牌,广告之类的,上面有许多字,我母亲就三个两个地教她,从不强迫她记。总之,我们采取的是尽量让他动手动脑,而不是机械地去记一些东西。我女儿两岁半的时候,就已经能非常熟练地开关电脑,而且对《百变天虫》这款游戏情有独钟,上面的武器很多都是他教我们大人使用。后来电脑出了故障,找师傅来修,师傅都直摇头,说怎么这么小的小孩玩电脑瘾这么大。我们也觉得游戏打多了不好,所以禁止他再碰电脑了。我们也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犯了错允许她为自己辩护,然后再指出他那些地方做的不对。当然,如果他知错不改,我也会揍他一顿。我信服“黄荆棍下出好人”这句话,该揍的时候还是要揍,揍完了还要让他明白为什么挨揍了。总之,我们采取了在别人看来是放纵从孩子的教育方式。但现在我的小孩发展的还不错,不管是学校的老师,弹琴,画画的老师,对她的评价都很高,都说他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活,动手能力较强。我不会强迫我的孩子照某一种模式学习,生活,我只是希望他学习,生活得更快乐一些。因为我没有一定要让孩子成材的心理负担,所以我觉得我活得比较轻松,我让我的孩子自然发展,只是在他遇到岔路时,牵他一把,不让他误入歧途而已。有句老话:期望越多,失望越大。退一步,海阔天空。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微信公众号|领红包|举报|黑屋|手机|Archiver|官方QQ群:777694204|键盘中国 ( 粤ICP备19059169号-1 )

GMT+8, 2025-9-17 15:26 , Processed in 0.061452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