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07-8-20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主题
精华
积分572
贡献
ST
道具劵
|
再发!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早期
早期英國搖滾樂
英國的傳統爵士樂運動將布魯斯音樂家們帶到了大不列顛。當英國飛機公司正在開發協和式客機的時候,羅尼·多內甘1955年的名曲“Rock Island Line”影響深遠,帶動了英倫三島斯基佛音樂潮流的興起,其中的干將就包括了約翰·列儂的The Quarry Men樂隊。英國人開創了一片宏偉的搖滾樂圖景,沒有像美國那樣在種族的隔閡之下將“種族唱片”與節奏布魯斯樂進行強硬區分。
克裡夫·理查德的“Move It”成為了第一首上榜的英國搖滾曲目,有力地引領了此後所謂英式搖滾特色的出現。在1960年代早期,他的樂隊The Shadows是成功的眾多海浪音樂組合之一。當搖滾樂在輕鬆的流行音樂與感傷小調中顯得逐漸暗淡時,英國搖滾樂團在Alexis Korner這樣的布魯斯搖滾先驅的深刻影響之下,在俱樂部以及各地的酒吧里開始以和美國白人音樂迥然有異的強度和衝勁來演奏。
到1962年末,英式搖滾的大幕開始揭開,這時期的許多樂隊從美國的靈魂樂、節奏布魯斯和海浪音樂中汲取營養。最開始,他們是通過翻奏美國音樂給跳扭扭舞等舞蹈的舞者進行伴奏。最終這些樂團都為他們的原始搖滾創作註入了不斷豐富博雜的音樂理念。
在1962年中期,滾石樂隊、The Animals樂隊和The Yardbirds一起,作為受到布魯斯音樂長期影響的樂團涌現出來。1964年晚期,The Kinks,誰人樂隊和The Pretty Things樂隊代表了新摩斯族亞文化的精神。在60年代走向末期的時候,英國樂團開始發展迷幻音樂風格,表現毒品亞文化以及致幻體驗。
1960年代車庫搖滾
1960年代海浪音樂
雖然衝浪文化將自身視為與搖滾樂相對抗的青年文化,rockability的風格還是影響了一種野性並常常是純樂器演奏的音樂的誕生,這種聲音被稱為海浪音樂。這種風格的代表人物是Dick Dale和The Surfaris,他們以快節奏、創新的打擊樂、以及餘聲蕩漾的電琴為標誌性特色。英國此類音樂的代表是The Shadows. 其他西海岸樂隊,比如The Beach Boys和Jan and Dean則放慢了節奏,加入華美的和聲,從而開創了逐漸為人所知的“加利福尼亞之聲”。
作為反文化運動的搖滾樂(1963-1974)
民謠搖滾
民謠搖滾吸取了民謠音樂簡單直接的譜曲方式並且使它融合了突出的搖滾基調強節奏。其中最顯著的民謠搖滾元素就是和諧明快的吉他演奏,結合了協調,清晰的嗓音。民謠搖滾在60年代中期被Byrds起了先驅作用,他們演奏Bob Dylan的歌曲就像他們是英國入侵一樣。許多樂隊跟隨了The Byrds確定的風格。在60年代民謠搖滾風勢下降的時候,更多的民謠搖滾樂隊強調民謠最初的聲學並且後退遠離了the Byrds的明快電子風格。在接下來的30年,聲學和電子民謠搖滾都是搖滾中的平凡事。
迷幻搖滾
60年代中期,由於英式音樂的影響以及民謠搖滾的壯大,迷幻音樂應運而生。這種風格的音樂並沒有承襲舊式搖滾那種簡練精幹的旋律表達,而是創造了一種更為流暢自由的方式。此風格下的樂隊嘗試著將印第安音樂,東方音樂以及自由風格的爵士樂等各種元素雜揉起來,並且加入了另類的電子樂和合成效果。在1965-1966年間,最初的迷幻風格樂隊如the yardbird和byrds並沒有清晰地體現迷幻樂的輪廓,他們的音樂中有模糊的吉他演奏,錫塔爾琴,和聖樂的效果。不久,許多樂隊模仿了他們的曲調,包括披頭四樂團和滾石樂隊----這兩支樂隊在1966年發行了他們的專輯。又過了不久,迷幻音樂在大洋兩岸傳播開來並影響了許多樂隊,每個地區各有其獨特的氣質。在英國,迷幻音樂充滿了另類的超現實感。然而,一些樂隊----特別是平克弗洛伊德和traffic----在演出的時候廣泛地使用樂器,在這一點上,同時代的美國樂隊----如感恩死者樂隊, 大門樂隊, love, 和jefferson mirplane----亦是如此。在美國,一些車庫風格的樂隊也開始在其原有的特點上創作迷幻音樂,形成了三和弦搖滾樂的雛形----一種雜亂反覆的音樂效果。最終,迷幻音樂演變為酸性搖滾樂,重金屬和藝術搖滾,但是在後來的十年裡,尤其在美國的地下樂壇,迷幻音樂仍餘音不絕。
前衛搖滾
前衛金屬將金屬樂的打擊,音量,和侵略元素與前衛搖滾的宏偉的偽古典的張揚相混合。當然,有些樂隊強調了其中一個元素對另一元素的影響----例如,夢劇院樂隊。相比與其他的樂隊,他們更傾向於前衛風格----但是所有樂隊都體現了音樂中的基本的張揚風格。以平克弗洛伊德,queensryche為代表,前衛金屬於80年代末浮出水面。曾有一度,前衛金屬相當隱秘(雖然像and justice for all這樣的金屬音樂的唱片集和前衛音樂的唱片集一樣繁多,並且被一一分類),在整個90年代,前衛金屬都保持了低調的存在。然而,其流行程度已經足以產生交叉碰撞,最顯著地體現為queensryches的“silent lucidity”.可是儘管如此,前衛金屬作品並未在90年代獲得很大的經濟收益。而如Queensryche,夢劇院這樣的樂隊在這十年裡一直成為了這一風格的標誌。然而到了90年代末,前衛金屬毋庸置疑地成為狂熱的中堅分子的一致方向。
慢搖滾
慢搖滾音樂出現於70年代早期,部分原因是作為60年代末期極端音樂的反向形式存在。慢搖滾音樂是一種溫和的商業音樂模式,它傳承了搖滾樂歌手和創作者的作品框架,卻柔和了搖滾樂的界限。該風格的樂隊如Bread, 卡朋特樂隊和芝加哥樂隊都創作了許多旋律簡單,節奏輕快,膾炙人口的歌曲。在整個70年代,慢搖滾樂都是電視廣播中的主流音樂,並最終成為80年代廣受歡迎的音樂風格。
70年代中晚期
硬搖滾與重金屬
舞臺搖滾
舞臺搖滾發起於70年代中期,當重型搖滾和重金屬樂隊開始贏取了聲望。這種音樂因其引以為傲漂亮的旋律和贊美詩般的合唱形式逐漸成為商業導向和廣播電臺的寵兒,當然還有他們把重型搖滾和普遍的認知的民謠結合起來。大部分這些樂隊是通過他們大量的把唱片發送給FM電臺和持續的巡迴演唱會爭得了他們大量的樂迷。如Journey,REO Speedwagon,Boston,Foreigner和Styx就是通過此來成為70年代中後期最流行的樂隊。
朋克搖滾
朋克搖滾是最原始的搖滾樂----由一個簡單悅耳的主旋律和三個和弦組成。其變化在於朋克搖滾將過去的舊式搖滾演奏得更快速更激昂。由於有些樂隊片面地理解了朋克音樂的風格----包括60年代的車庫搖滾樂隊和地下絲絨, the stooges, the new york dolls----直到70年代中期朋克音樂流派才正式形成。西方的許多新生樂隊不再強調區別於主流硬核搖滾的超音樂形式,而是直指音樂的本質。紐約的第一隻朋克樂隊是the ramones; 在倫敦則以性手槍樂隊為代表。儘管他們的音樂表現不盡相同----The Ramones顯得輕快隨意,相比之下性手槍更強調了重覆段落表達-----可是這些獨特的嘗試革命性地影響了美式音樂和英式音樂的風格。朋克音樂在美國一直低調地存在,最終在80年代孕育了硬核搖滾和獨立搖滾概念。而在英國,朋克搖滾則成為大眾的寵兒。性手槍被看作是對政府和君主制的嚴重顛覆。更重要的是,有越來越多的樂隊加入了朋克搖滾。一些樂隊幾乎照搬了pistols的原始風格,另一些則創出了屬於自己的新的元素,如buzzcocks的尖銳搖滾,The Clash的贊美詩般的瑞格搖滾,以及wire 和 joy division的藝術試驗。不久,朋克分裂為後朋克(比原先更具藝術性和試驗性),新浪潮(更具東方流行意味),和硬核搖滾(一種形式上更激烈更快速更具侵略性的朋克音樂)。整個八十年代,英國和美國都將朋克的定義與硬和搖倫聯繫在一起。90年代初,一批朋克複興主義者----以綠日和rancid為代表----從美國地下樂壇浮出。這一批新生力量將朋克音樂重新帶回到最初的風格道路上,並嘗試著在其音樂中加入重金屬元素。
新浪潮
7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時候,新浪潮是一個緊隨於朋克搖滾之後的涵蓋面極廣的音樂名詞;有的時候,這個詞也包含了朋克本身。現在再回顧,事情就變得清晰起來,朋克之後的音樂形式,或多或少的,可以劃分為兩個類別:後朋克與新浪潮。後朋克是藝術性的、複雜的、充滿挑戰性的;而新浪潮則屬於流行音樂,純粹而簡單。新浪潮保留了朋克音樂的叛逆與新鮮的活力,同時又迷戀於電子、時尚與藝術。因此,新浪潮的風格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它既指代了像 XTC 和 Nick Lowe 這樣激烈有力的流行樂,也指代了像 Gary Numan 這樣的電子合成搖滾樂隊,以及像Graham Parker 和 Rockpile這樣的復興搖滾樂隊。它包含了一些邊緣的新浪潮歌曲作者(如 Elvis Costello)、一些流行樂隊(如 Squeeze)、硬搖滾樂隊(如 Pretenders)、流行雷鬼(pop-reggae )樂隊(如警察樂隊)、主流搖滾樂隊(如 the Cars)、以及斯卡(ska,牙買加的一種流行音樂)復興運動者(如 the Specials and Madness)。與以上這些主要的藝人同樣重要的,還有許多在新浪潮初期涌現的火爆一時的音樂奇才。和那些主要的藝人們一樣,這些曇花一現的樂隊也表現出風格上很大的差異性,但是他們都偏好於流行而上口的主調、使用現代的人工合成的錄製方法、並迷戀於稍微激進的行為方式。直到80年代早期,新浪潮仍被用來描述所有新的流行/搖滾藝人,特別是那些使用電子合成器的樂隊,比如the Human League 和 Duran Duran. 80年代初MTV的出現使得新浪潮得到了進一步的推進,電視上沒完沒了地播放新浪潮的錄影帶以使他們不斷地被傳播,於是本來被認為快要消亡的新浪潮在1982年的時候重獲了新生。事實上,1982年和1983年是像 Culture Club, Adam Ant, Spandau Ballet, Haircut 100, 和 A Flock of Seagulls 這樣優秀的通過MTV傳播的樂隊極其繁榮的年份。然而新浪潮最終還是在1984年消亡了,因為它的創立者們已開始轉向製作更專業的音樂錄影帶,同時一批新的吉他導向的樂隊如The Smiths和 R.E.M的出現,也捕獲了那些靠學院傳播的地下搖滾樂迷的註意力。不論如何,結果表明新浪潮的影響力要比它的批評家們所能料想的大得多,那些在90年代中期占主導地位的樂隊—從Blur到Weezer—都是在這種音樂形式的基礎上提高的。
後朋克
自1977年朋克革命後,在朋克的獨立精神和直白表達的鼓舞下,許多樂隊涌現出來。他們沒有重覆性手槍樂隊的風格,而是延續了除朋克搖滾外的roxy music, 大衛鮑伊,和霸王龍樂隊的道路,進入到一種更具實驗性質的領域,形成了後朋克風格。部分樂隊因其反文化精神和對既定的搖滾習俗的反抗而聯合在一起,許多這樣的組織----如Joy Division,療傷樂隊----用合成器和吉他創造了一種黑暗、陰郁的音樂表達形式。其他的樂隊則嘗試著做輕音樂,但是旋律和歌詞不協調,顛覆了傳統搖滾/朋克的歌曲結構。到了80年代,後朋克最終演變成為一種選擇性的搖滾/朋克音樂。
[ 本帖最后由 jackfengpiano 于 2008-7-1 23:4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