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码快捷登录

搜索
baidu
查看: 4193|回复: 6

拉丁美洲民间音乐(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7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登陆,参与交流。无法注册或登陆请加QQ群:777694204 或Email:admin@cnkeyboard.net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指的是土生白人和印欧混血人的音乐。这些音乐受到欧洲音乐的强烈影响,甚至直接来源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葡萄牙音乐。但是它也并不等于欧洲音乐的简单摹本或翻版。在五百年的漫长岁月中,伊比利亚半岛的音乐逐渐适应了拉丁美洲瑰丽多姿的风土人情,发生了很多变化,吸收了印第安音乐和美洲黑人音乐中的某些因素。在土生白人和印欧混血人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拉美民间音乐,在拉丁美洲,白人最多的国家有三个,即阿根廷、乌拉圭、哥斯达黎加。它们的音乐自然带有较多的土生白人色彩。实际上整个拉丁美洲除了安第斯高原的秘鲁、波利维亚、厄瓜多尔,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印第安人居多数,加勒比海岛国海地黑人占多数外,其他各国都有相当数量的土生白人和大量的印欧混血人。可以说拉美民间音乐是这一地区的主流音乐,滔滔奔腾,贯串了整个拉丁美洲,只是由于地区的差别,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而已。
   拉丁美洲民间音乐与欧洲民间音乐很大的不同点在于它那热情洋溢的风格,激荡人心的气氛和充满动力的节奏。但它同时又带有淡淡的忧郁、哀愁,然而并不悲痛,这是从祖先遗留下来的怀乡、思念祖国之情。它大多采用七声音阶,并常用变化音和转调,歌曲中的歌词为西班牙葡萄牙语。旋律的进行比较平稳、圆滑,声乐唱法较松弛,音色柔和抒情,重唱形式多,和声中喜用平行三度、六度。节奏以3/4、6/8拍居多,强调切分节奏。旋律与伴奏常为两种节奏。节拍的交错、交替很多。乐段结构对称方整,大量采用欧洲乐器,吉他、竖琴、手风琴、曼德林、萨克斯、小提琴、长笛用得很多。其中吉他是最重要的乐器,并在拉丁美洲各地形成了一个吉他家族,其中包括蒂波里(三弦)、瓜德罗(四弦)、恰朗戈(五对双弦)等小吉他和具有凸起背板的吉他(一种低音大吉他)。它们是声乐和器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来自西班牙的竖琴在拉美也流传很广,墨西哥、秘鲁、委内瑞拉、巴拉圭、……到处都有它的踪迹,而且已经成为一种真正的民间乐器。据说秘鲁的不少村庄里都有人演奏竖琴,而且自己制造竖琴。他们还发明了一种演奏竖琴的特殊方法,即把竖琴扛在自己的肩上,边走边弹,而且是倒拿着弹奏。当然这是一种不转调的简单的竖琴。竖琴最为普及的是被称为竖琴之国的巴拉圭,在此发展了一种竖琴弹唱,音色明快清亮,歌声嘹亮飘逸,十分迷人。在墨西哥一种名叫马里阿奇的音乐很有特色,由小提琴、吉他、小号、大吉他组成的乐队,加上几名男女歌手,就可以表演这种热情奔放的音乐,也可以应邀去爱慕的姑娘窗前演奏小夜曲。马里阿奇的歌曲内容大都歌颂祖国、家乡、爱情。在墨西歌还有一种很有特色的"瓦斯台克"唱法,这是一种真假声结合、泛音与基音急剧交替的唱法,很有效果。在危地马拉和墨西哥南部有一种马林巴音乐也很有名。马林巴是从非洲传入的一种琴板下面带有葫芦共鸣器(葫芦上端挖有小孔,贴有笛膜)的木琴,常由几个人一起演奏,而且在每块板下面的长方形木制共鸣管尖端还挖孔贴上苇膜,演奏时会发出嗡嗡的音响。现在也常加上手风琴、沙球、鼓、萨克斯、黑管在一起合奏。马林巴的音色宽厚、余音悠长,既能演奏华丽轻快的曲调,也能表现温柔、委婉的情感,当地人民极为喜爱,危地马拉也被称为马林巴之国。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体裁也极为丰富多样,歌与舞常常是一体的。比较典型的有古巴的哈巴涅拉和桑调,巴西的波萨诺瓦、兰巴达,秘鲁的秘鲁圆舞曲,墨西哥的松、兰切拉,智利的库艾卡,哥伦比亚的班布戈,委内瑞拉的霍罗波,阿根廷的探戈、加托。

哈巴涅拉是一种舞曲,它的原意是“哈瓦那的”,有人认为它源自法国。后来由于歌曲“鸽子”传入欧洲和比才在歌剧“卡门”中采用了这种体裁而名声大振。哈巴涅拉舞曲是2/4拍,弱起的节拍和切分音、附点音符的大量应用给人以一种摇曳的感觉,它的曲调徐缓,并略带缠绵之情。除“鸽子”外,福恩特斯作的“你”是哈巴涅拉这一体裁中最出色的作品。巴西的波萨诺瓦被称为新的、中产阶级的桑巴,它比较冷静文雅,表演时轻声慢唱,与黑人热情的桑巴风格相去甚远。霍宾所作的”来自伊帕马的姑娘“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

秘鲁圆舞曲是从欧洲传来的维也纳圆舞曲与浓郁的秘鲁乡土气息相结合的一种体裁,内容多与爱情有关,它的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它也是能唱的,在歌曲中有的还加进欢呼和口号,以渲染气氛。著名的作品有“利马姑娘”、“我的秘鲁”等。

兰切拉是墨西哥一种典型的乡村歌曲,歌词简单,曲调朴素、自然,在乡村中很流行。最著名的作品有“华金娜”。库艾卡是智利最流行的歌舞体裁,据说是在19世纪南美独立战争时期从秘鲁传来的,这是一种表现爱情的男女双人对舞,其音乐多为大调式,6/8拍,节奏明快,除乐队还有伴唱,再加上舞蹈者拍手,显得活泼风趣。

班布戈是哥伦比亚最有特色的歌舞体裁,它具有爱情的内容,它将印第安人的忧伤、黑人的热情和西班牙人的豪爽气概融为一体,曲调欢快又略带忧伤。班布戈大、小调式均有,节拍为3/4、6/8。当它以歌曲形式出现时,常由一人独唱,然后以平行三度的二重唱结束。霍罗波是委内瑞拉代表性的歌舞体裁,这是一种三拍子的舞曲,多为大调式,曲调明朗、欢快,旋律线悠长,富于歌唱性,速度较快。它由竖琴奏曲调,四弦琴奏和弦,沙球提供基本节奏。古铁雷斯1915年的作品"平原的心"是这一体裁的优秀作品,这首歌曲流传于拉丁美洲和世界各地,被誉为委内瑞拉的第二国歌。

阿根廷的探戈是拉美民间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歌舞体裁,这是人所共知的。但近年来在国内受到迪斯科的巨大冲击,青年中喜爱探戈的人越来越少。阿根廷政府提出要复兴这一代表阿根廷文化的歌舞。在北欧的挪威却对探戈十分喜爱,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有10万人参加的群众性的探戈艺术节。
关于印度音乐的断想
在世界民族音乐的百花园中,印度音乐是一种历史悠久,传统丰厚,特色鲜明的音乐,它在几百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下不仅没有被同化,在极艰苦的条件下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了。而且还进一步将某些欧洲乐器同化为印度的民族乐器,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为什么会如此,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断想之一:为什么印度音乐的特色如此鲜明,以致于即使是一个外国人也能比较容易地辨认它?

的确,印度音乐中那如怨如诉,绵延不断的旋律,波浪形,曲线形,甚至螺旋式的音乐进行,余音缭绕,婉转曲折的西塔尔,维纳琴声和呜咽欲泣的笛声,无穷无尽,各式各样的滑音,装饰音,强烈而音色多变的鼓声和变化多端的即兴演唱,演奏……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印度风情画,给人以极深的印象。印度音乐的独特风貌与它的文化息息相关。印度半岛在人种、宗教、文化、音乐方面是世界上种类最繁杂的地区之一,印度(尤其是北方)历史上长斯受到各种外来民族的侵略,接受了波斯、希腊、蒙古、突厥,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和当地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印度音乐文化。印度音乐正是在古老,悠久的印度文化基础上长期积淀,发展,深化,创造,升华的结果。印度音乐有自己特有的音律,(把一个八度音程分为22个斯鲁提微分音)音阶,调式,记谱法。印度古典音乐中的拉格是发展得很高的旋律体系,塔拉是很复杂的节奏节拍体系。拉格和塔拉都有严格的格式,但又具有高度的弹性可以让音乐家即兴发挥,另外,装饰音,装饰乐句也成为印度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正像印度古代名著《乐舞论》中所述:“一首旋律没有了装饰就好像夜里没有月亮,河里没有流水,树上没有花朵,妇女没有珠宝”。印度当代音乐大师拉维香卡也说得很好:“在我们的音乐中,从一个音进行到另一个音常常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种精致巧妙的运动。在印度音乐中,装饰音是自然生长的,而不是从外面任意加上去的,这种修饰也是我们音乐的基础,印度音乐的特色是轻微起伏的曲线,精巧典雅的螺旋式的细部”。看来,印度音乐的鲜明特色决非偶然,而是印度人民在南亚的特殊环境,宗教信仰,人文气氛中的独特创造,也是千百年来大批有才能的音乐家耕耘,创造的成果,它也体现了印度和南亚人民刻意追求审美情趣的“情”和“味”。
断想之二:为什么印度的传统音乐保存得比较好?

当英国侵入印度时,遇到的是一个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的社会,但相对来说在文化,宗教上是比较稳固的。印度的音乐,舞蹈与人们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印度人从出生、成年、结婚,直到火葬离开这个世界,都少不了传统的音乐舞蹈,印度人是一个爱好艺术,富有想象力的民族。南印度有一条用泰鲁古文写的格言:“如果艺术和科学能得到保护和滋养,它们就会象金刚钻那样发出耀眼的光彩,否则它们就会成为毫无价值的碎石子。‘对古典音乐舞蹈的保护制度是印度的历史传统之一。各土邦王室都以拥有一批古典音乐家,舞蹈家为荣,以显示自己的文化修养。南印度坦贾尔王室是一个典范,在300年的和平时期中,坦贾尔的音乐,舞蹈十分繁荣,成为南印度的音乐中心,南印度音乐三杰泰亚格拉杰等都出现在这地区。坦贾尔王室制定了保障艺术家生活,鼓励创作,演出甚至包括乐器制作在内的18条措旋。

英国人虽想以欧洲文化来同化印度,但面对强大的印度文化传统,却也无计可施。根深蒂固的印度文化,在殖民地时期虽受到打击,压抑,但仍顽强地保持下来了。印度独立后,艺术保护的责任就落到了政府,社会,工商企业的头上。

印度政府,社会对印度传统的古典音乐,舞蹈都十分重视,为了表扬艺术家对印度传统艺术的贡献,印度总统每年都对杰出的音乐家,舞蹈家颁发奖状和奖金,拉吉夫•甘地总理曾亲自为一本印度的民歌集写序言,新德里市市长也为一个音乐会的说明书上写过前言,为纪念一位450年前著名音乐家的音乐会,有67家工商企业出资赞助。1989年10月至11月印度国际乡村文化中心主办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即在全国13个邦和地区举行200次带表演的讲座,对100万郊区,乡村的学生普及印度古典音乐,古典舞蹈的知识。印度的电视台,电台也对传统文化很重视,经常播出印度古典音乐,舞蹈,戏剧节目。印度的音乐教育体制也起了很大作用,印度的专业音乐舞蹈学校的课程绝大部分是印度传统音乐,舞蹈,中小学音乐课程也大体如此,虽然印度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很多,中产阶级中也有不少人喜欢欧洲音乐,但由于印度传统音乐在教育中占主导地位,人们对印度音乐具有深厚的感情,决不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上述种种也许可以解释印度传统音乐之所以保存得比较好的缘故吧!
断想之三:欧洲乐器是如何被印度文化所同化的?这说明了什么?

在印度有一种奇特的现象:从西方传入的欧洲乐器在印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它的外形仍保持原状,但它表达的内涵,采用的方法、技巧,风格都已彻头彻尾的印度化了。如果有人闭上眼睛聆听这些乐器的演奏,决不会相信这种音乐是用欧洲乐器演奏的,可以说除了乐器的躯壳之外,灵魂完全是印度的了。属于这种类型的乐器有小提琴,曼陀林,黑管,萨克斯,吉他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小提琴。小提琴传入印度大约在200年前,最初小提琴只是用来为声乐伴奏,后来加上了南印度的木丹加鼓和陶罐,到1834年左右,小提琴逐渐适应了南印度古典音乐的要求,改变了四根琴弦的定音,演奏者的站立姿势也改为席地而坐。持琴也从夹持在左肩上改为放在胸前与右脚之间。经过长期的实践,小提琴已经与南印度古典音乐融为一体。被称为南印度风格的小提琴演奏艺术已形成了一个体系,有自己的一套系统方法,技巧,教材。西方人过去看不起它,但今天欧美音乐界已经了解并承认了这种特殊的小提琴演奏风格。1985年,纽约联合国庆祝印度独立40周年的音乐会上,世界提琴演奏大师梅纽因曾与南印度小提琴风格演奏家苏布拉马尼亚姆合奏印度音乐,获得很大的成功。从欧洲乐器变为印度的民族乐器,这说明具有深厚历史传统,而且至今保持着强大生命力的印度传统文化的力量,即使英国侵略者挟军事,政治,经济上的绝对优势侵入印度时,他们也无法将自认为“优越、高级”的欧洲文化艺术音乐强加给印度人民,结果不是欧洲文化同化印度文化,相反地却是欧洲乐器被印度古典音乐改造,同化。那种认为既然工业社会优于农业社会,为了发展生产力,达到现代化,连文化,艺术,音乐也要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欧洲化)的看法在印度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是不适用的。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发表于 2008-7-28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顶啦!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8 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哎--------------------!(音调上滑,越长越好)
瞧一瞧了,
看一看,
买一赠一的是阿健。

前面介绍拉丁美洲民间音乐,后面附赠印度音乐介绍了。  :|| D.C (无限反复)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要给咱们论坛点新的动心,我也转的!谢谢友友版主帮顶啊 !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8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嗯,不能让它沉下去。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8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再顶!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9 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友友,代表党中央谢谢你!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微信公众号|领红包|举报|黑屋|手机|Archiver|官方QQ群:777694204|键盘中国 ( 粤ICP备19059169号-1 )

GMT+8, 2025-7-12 07:53 , Processed in 0.04242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