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码快捷登录

搜索
baidu
查看: 2024|回复: 0

[转贴]普契尼和《蝴蝶夫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8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登陆,参与交流。无法注册或登陆请加QQ群:777694204 或Email:admin@cnkeyboard.net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普契尼和《蝴蝶夫人》
                     作者: 蓝色猫姬



首先我们可以先来谈一下普契尼这个作曲家。他作为一个歌剧作曲家,典型是意大利式的。一生只着力于歌剧的创作,没有写过其他什么作品,从音乐学院毕业以后,就一直致力于歌剧的创作。因为他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一个作曲家,创作数量是极度减少了,毕生也就写了十二部歌剧,这就是他的全部创作。他其它的创作基本上完全没有份量,所以这点他和瓦格纳威尔第一样,纯粹是一个歌剧作曲家。

在音乐史上,他是五大歌剧作曲家中的一位。这五位作曲家,首先当然是莫扎特、然后是威尔第、瓦格纳、普契尼和理查.施特劳斯。这五位作曲家从他们的创作数量、演出频率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的高度上,在歌剧史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普契尼应该说是这五位作曲家中最弱的一个。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般来说普契尼是作为威尔第的继承者,这样一个地位来评价的,显然在很多方面跟威尔第相比有他的弱点。尽管他是这样出色的歌剧作曲家,但他的创作视野比较狭窄,一般来说形容他的风格用一句话非常恰当:就是他善于描写小人物中的大悲哀。专门描写小人物,描写他们个人的悲剧,一般更大的思想主题不进入他的歌剧创作视野。比如说宗教的、政治的或者历史的,这样的题材他从来不触及。他触及的一般都是当代的现实题材、或者是神话题材,跟现实关系不是特别大。


普契尼就是触及现实题材,他最终的落脚点不在于剖析当时的时代或人物的情境或者背景,而在于刻画人物内在的心理,而且他往往着力于女主人公的心理悲剧,所以在这方面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总的来说他创作的风格比较狭窄,视野不够开阔。

普契尼的歌剧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他在歌剧当中保留了意大利歌剧中以人声为主的传统。在威尔第与与普契尼差不多时代的时候,德国也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歌剧作曲家瓦格纳。瓦格纳的歌剧和威尔第普契尼的歌剧,在德国和意大利形成了两个很不一样的歌剧流派。有人说是意大利人学德国人,有的人说是德国人学意大利人。我觉得歌剧互相渗透是肯定有的,但是这两个歌剧流派还是保留了各自的特点。意大利歌剧当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非常重视人声歌唱,在歌剧当中为主导。所以它的一切音乐、舞美、乐队、所有一切戏剧情节,都是为了使人声发出最美妙、最动人的音乐来打动我们观众。

普契尼音乐整个的性质比较偏俗,所以他的歌剧在演出率上高居五位作曲家榜首。就是目前来看,包括莫扎特、威尔第的演出率,可能都不见得有普契尼那么高。他的《托斯卡》、《蝴蝶夫人》、《波希米亚人》,是几乎任何大歌剧院每一个季度都要上演的,而且票房往往是最好的,因为好听动人,能够抓住观众。

普契尼最早的成名作是《曼侬.列斯科》,后来他就连续创作了《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这两部歌剧创作后隔了四年,他就以日本的题材,写了这个动人的歌剧《蝴蝶夫人》。这部歌剧写了以后,普契尼是很得意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写歌剧,中间隔了有五六年的时间。后来他又接着创作了《西部女郎》,然后他又创作了三联画,独幕歌剧三部,《斗篷》、《修女安吉丽卡》和独幕喜歌剧《贾尼.斯基基》。最后在他临终之前他创作了一部关于中国题材的歌剧《图兰多》。


普契尼的创作风格中,有一点是他一直着力想追求的:就是特别善于刻画异国风情。除了《蝴蝶夫人》,他还写了中国的《图兰多》、美国的《西部女郎》、巴黎情节的《波希米亚人》。有些是他不熟悉的地域或者色彩,他也能很巧妙地去把握。从现代的观点来看,当然是虚假的,是带着强烈的西方人的观点在观察东方。我不知道日本人看这个戏的时候,有没有不舒服,至少我是有点不舒服的。他显然是把东方作为一个所谓的他者,异化的。好像西方人是正常的人性,而东方包括它的习俗,还有社会建制都是很古怪奇异的,总带有这样一种强烈的,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贬低的色彩。比如说《蝴蝶夫人》第一幕,刻画巧巧桑的家人,说他们有很古怪的习惯,包括音乐上都刻意的追求古怪性。

当然他对日本女性巧巧桑这个人物,是抱有深切的同情。但很显然他是居高临下,不是平等的心态在对待东方人,因为他毕竟是一个西方人,而当时殖民的心态还非常严重。描写西方人他是正常的音调,当然气魄比较大的,譬如《蝴蝶夫人》里的平克尔顿;而描写东方他就刻意追求一些他所认为的东方色彩。从现在来看他是不公正的,在东方主义的影响下,西方人戴着有色眼镜在看东方。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普契尼,他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艺术家,应该说已经抱着很同情的眼光在看东方了。

《蝴蝶夫人》作为一个戏在艺术上之所以能够长演不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里面对女性心理的刻画。故事非常简单,是普契尼看了小说和戏剧以后,再情人改编创作的。小说和戏都是三流的,根本不会进入历史了,但是这部戏在歌剧史上占很高的地位,就是因为它描写了这样一个缠绵悱恻的的爱情悲剧故事。这本身也是普契尼非常擅长的。可以说它很像威尔第中期的《茶花女》,从某种意义上相当于《茶花女》在威尔第创作中的地位。这两部戏恰恰都是描写爱情悲剧,而且着力于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威尔第通过《茶花女》,不仅仅描写了女人的悲剧,而且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这一点《蝴蝶夫人》就没有了,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高下的区别。

当然在描写女主人公的心理进展上,这两部戏应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巧巧桑,一个十五岁的少女。在第一幕完全是一个不谙人情世故、很幼稚的少女,对爱情有非常幼稚的渴望。这样的性格通过第二幕有一个巨大的发展,到最后成为一个英雄,一个女英雄。尽管她是剖腹自杀,但是由于她对爱情的承诺,她成为一个女英雄。
这是一个非常剧烈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个戏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刻画这个心理转变过程。所有的人物都是围绕巧巧桑,这点很像《茶花女》,所有人物都是配角。而《蝴蝶夫人》可能更突出,她的男主角完全不占份量,完全是陪戏的。其它人物都是根据这个故事主线来展开的。没有任何的枝节,故事线条非常干净,从戏剧性来说非常符合歌剧的本性:善于用很简单的故事来刻画深刻的心理。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微信公众号|领红包|举报|黑屋|手机|Archiver|官方QQ群:777694204|键盘中国 ( 粤ICP备19059169号-1 )

GMT+8, 2025-11-1 14:48 , Processed in 0.04900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