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04-3-11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主题
精华
积分469
贡献
ST
道具劵
|
马上登陆,参与交流。无法注册或登陆请加QQ群:777694204 或Email:admin@cnkeyboard.net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david 于 2012-6-1 11:46 编辑
我从小住在农村,就是广州靠近清远的地方,喜欢画画,整个小学阶段,天天一幅,从不间断,也没人逼我。也比较喜欢听音乐,以邓丽君,奚秀兰,沈小岑等为主。到了九岁那年,可能为了拓展我的潜能,我爸爸买来一台15音的玩具钢琴,我就有空就玩玩,也不太上心。就用右手的食指敲,会唱的歌曲,就用它“弹奏”出来的,好像我有点天赋,几乎从不错音错拍。到了小学四,五年级左右,不知怎的,我父母发现我的听觉很灵敏,电视剧的主题曲听多几篇,我居然会弹出来,也会“扒谱”,连升降半音都难不倒我。当时正在热播日本电视连续剧《命运》(山口百惠主演),我的小学音乐老师(当然,作为80年代的农村音乐教师,他并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训练)知道我有这本事,说他听不出该剧的主题曲的谱子,让我写,我就正确无误地把该歌的简谱写给他了,让他颇震惊。
我父母看我似乎是条苗子,就买了一台200多元的国产49非标准键盘的电子琴给我,爸爸教我一点五线谱,我就在上面瞎弹(一只手),到了小学毕业,考上了县的重点中学。到了初二,我爸爸的表妹托人从香港买来一台CASIO的CT350电子琴,让他女儿学,我去试了一下,比我那台国产货音色好多啦,羡慕得不得了。我们两家住得很近,我周六日没事就去她家“蹭琴”弹,我就是在那里自学完“大汤”第一册,学会了左右手配合。到了初三上学期末,奶奶给我买来一台CASIO的CT-360电子琴,我就告别了“蹭琴”的日子,在家练习,那时完全是自己练习,以当时的家境,也请不起老师来教,我也从没这样要求过,我也只不过当它是学习之余的娱乐放松而已,就这样玩着玩着,不知不觉自学完“大汤”第二册,会用自动伴奏演奏一些简单的电子琴曲,什么《北国之春》《多瑙河之波》之类的。我也尝试纯钢琴弹法,抠了一首《LOVE STORY》,中间那段左手快速上下行琶音,那可真叫难啊!没办法,硬着头皮用每天2小节的速度把它练下来了,成了“保留曲目”,初步有点成功感了。现在想起来,那时其实弹得很糟糕,只是把音符,节拍弹对而已,手指软软的,手型一塌糊涂。那时,也感谢我就读中学的音乐老师王老师,她把音乐室的钥匙给留一条给我,我周六日可以去音乐室弹弹钢琴,算是“打打牙祭”。90年,我上高三,就开始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去,也从没有想着考音乐,所以报了理科班。原先懒懒散散的,成绩不太起眼的我居然成绩一飞冲天,一路领跑,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一年下来,居然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院校——华南理工大学,读机械工程。
作为对我的奖励,父母给我买了一台CASIO的CT670电子琴。这台琴对我来讲意义非同小可,可以说,它是全面开发我的音乐潜能,开启我的音乐世界的钥匙。在当时而言,它的功能相对完善:220种音色,110种节奏,有音色编辑功能,自动伴奏的声部可以任意拆解,前奏,加花,尾奏各有两个花样,能接延音踏板,音量踏板。尤其是它的比较逼真,有部分音色我现在还记忆犹新:比如它的小提琴音色,比现在PX310,DGX305的还好,比较细腻,柔和,甜美,“大教堂”效果音活灵活现等等。我那时简直是“琴痴”(我爸说的),周末或放假回家,就粘在琴上,玩啊,练啊,手指的灵活性,音色的辨别,使用,节奏的运用,音乐风格的掌握等等,就在这台琴上初步练出来了。那时能弹“克莱德曼”的十多首曲子,电子琴曲《彩云追月》,《舒伯特小夜曲》等等,同时开始大量接触流行曲,买了两本《通俗歌曲300首》,上面配了和弦的,比较方便(现在看起来.里面的好些和弦配得不对,呵呵),通过弹奏这些音乐,极大地拓展了我的音乐视野。
幸运的是,大二那年,我考进了学校艺术团的轻音乐队,担任键盘手,更幸运的是,乐队里的键盘型号就是我的CT670,哈哈,我简直可以玩转它啦!那时,我们玩得很投入,排练完毕的晚上,往往还兴奋得睡不着觉,耳际还回响着《无地自容》《永远的朋友》等歌曲的旋律。在队友们的帮助下,我慢慢的学会一点弹即兴流行键盘的窍门,记得第一首弹的是《月亮代表我的心》,也开始学着自己配和弦。这键盘手,一当就是3年,期间参加了校内外的很多场演出和比赛,可能弹惯了,现场也不怯,也极少弹错。我一有空就往乐队的琴房钻,乐在其中,大三那年,家里支持,买了台珠江118钢琴,一直用到现在。从电子琴的手感到钢琴的手感,这个适应过程很艰难,只有猛练啰,练到痰卡在喉咙里也不知道,有人跟我讲话,我也讲不出声音,得先清清嗓子。大学4年,音乐带给我很多满足和快乐,让性格内向的我渐渐变得开朗,自己的“机械工程”专业,例行公事,混了张文凭而已。
一晃4年过去了,毕业之后回到家乡。当地就没有什么像样的机械企业,多数规模小,不死不活的,我这个华工毕业的本科生居然找不到较称心满意的工作,就干脆呆在家里算啦。95年暑假,我经人介绍加入了本地的“夏日”乐队,又玩起了键盘,经常排练,到处演出,找工作的事反而撂倒一边去了。后来,进了一间完全中学,当实验员。这工作太适合我啦!不用面对学生,压力不大,面对的是实验仪器。算是比较清闲。
96年底,经熟人介绍,去当地新开业的四星级酒店担任咖啡厅钢琴师,晚上去弹一个半个小时,算是“下海”了,后来才知道,酒店方面之前已经刷掉好几个包括音乐老师在内的应聘者了,我也不知他们为啥看上我,可能我弹的曲目比较广泛吧,古典,流行,即兴都来,其实这才是真正的考验:没有队友的伴奏给你遮丑,自己得独当一面,不能在家练琴那么随便,老板对我没啥要求,倒是我对自己要求高些,要弹出感情,又要表现出技巧,曲目得不断更新,实在没有办法,找不到谱,就强迫自己每天抄一首简谱加和弦的流行歌曲,前奏?间奏?织体?晚上“爆肚”,现场“执生”啦,不时也有客人点歌,这也锻炼了我的演奏表现力和即兴演奏能力,也适应了三角钢琴的手感。渐渐地,不少人晚上过来捧场,算是有“知音”了,因为,在当地,只有这里才有现场的钢琴演奏,曲目还比较广泛,演奏也有一定水准(当时的所谓“水准”,现在自己想想都会脸红)。也可以说,为普及当地的钢琴艺术,掀起“钢琴热”,我有意无意间推了一把。“原来钢琴能弹这些流行曲目!”“现场钢琴,比CD好听多了。”“我让我的女儿(儿子)也学钢琴,开发智力,陶冶性情,还能挣钞票。”这是我演奏休息的空档,跟他们交流时,听到最多的,我的即兴演奏在他们的眼里更是充满了神秘感。其实我当时的即兴演奏能力比起10年之后的我,大约只有10%左右的水平,可照样把他们唬得一楞一楞的,没办法,国民的音乐素养普遍不高,我也不敢“欺场”,马虎了事,照样认认真真,力求完美。
在酒店弹钢琴,成了我“成名”的序曲。之后,我频频受邀参加各种文艺演出,但受器材所限,上舞台都只能用电子琴(借用夏日乐队的雅马哈PSR410),曲目基本上是一首克莱德曼,加上一首自编的电子琴曲《夜来香》,用上了它的面板预置功能,在观众的眼里,我就好比是“声音魔术师”,轻轻一摁,就弄出了不同的音色和节奏,颇吸引人的,基本都能博得满堂彩。开始,也陆陆续续有人邀请我给业余合唱队伴奏,这极大地拓展了我即兴伴奏的能力,都给逼出来了。基本上没人会给你伴奏谱,就只能就着合唱队员看的简谱总谱来即兴了,什么和弦,织体之类的得自己搞,弹出来的效果还要像那么回事,合唱队唱着唱着唱不下去,要移调更是经常的事。这是我新开辟的战场,我非常重视。因为我知道,作为没受过正规训练的业余钢琴手,在舞台上跟童子功的正规军拼高难的独奏曲,肯定吃亏。但我也能其所不能:我要精于即兴伴奏,要正好点中其死穴。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合唱伴奏,水平慢慢地不断有所提高。
到了97年的广州市合唱比赛,我不但为我所在的学校伴奏,还受邀为当地的某省一级中学伴奏,在本地赛区比赛时,可能我比较有经验,了解到比赛的钢琴是从某工厂借来的,音准不太好,击弦机欠缺调整,音量也小。好多人都在那台琴上弹不出什么声音,我就气沉丹田,用“铁手指”击键,硬是在那台琴上弹出了铿锵之音,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拿到了“优秀伴奏奖”,(往后好几届,听说是因为我的“垄断”,教育局干脆不设这个奖了。)算是第一次在全市(现在叫区)的音乐老师面前亮相,但他们知道我不是正规军,而只是吃过几晚夜粥的“游击队”时,也让他们颇吃惊。结果该中学的合唱队在当地,广州都拿了一等奖,以后的两届合唱队,我都是特约伴奏,直到2006年,才因为该中学来了能弹好钢伴的老师,我才退出。99年中,搞了一场庆祝“七一”的合唱比赛,以镇,局为单位。教育局也组队了,我还听说有这样的小插曲:区的骨干音乐老师和局领导在商量参赛事项时,提到让谁担任钢琴伴奏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我,也无人反对。那我就上阵啦,唱的是大型作品《祖国颂》,我弹的是正谱,但中间有段正谱的效果不佳,我就参考别的老师的意见,把它改了,效果果然脱胎换骨。在大家的努力下,教育局合唱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此,我也成为了教育局的特约伴奏,成了“抢手货”,其他单位要搞合唱,都争相请我为他们伴奏,我的名声在当地也渐渐有了一些。紧接着,拜我为师的学生也渐渐多了起来。
在不断的业务往来中,我发现新的问题出现了:第一,很多学校的钢琴音准很糟糕,几年都不调,请来的广州的调律师也不太负责,他们走马灯似的,到处赶场,一天调6-7台(现在在我看来,钢琴普调一遍,音准能很好地稳定,一般不太可能),其质量可想而知。我就下了决心学习钢琴调律,买书回来看,有相熟的调律师来时,免费联系琴主,全程陪同带路,顺便“偷师”,渐渐地,就摸出些门道了。后来,干脆花2000块钱,买了一台很旧的珠江114钢琴,再买一套调音工具,拿它“开刀”,有空就对着220多根弦轴钉调啊,调啊,顺带整理它的键盘和击弦机。对我的听音和运扳的能力是极大的锻炼,渐渐地,也总结出一套独有的方法和操作规程,也许慢一些,但稳当,质量保证。同时也掌握了钢琴常见的毛病的修理,包括换弦,换攀带,转击器等零件也能独自操作。结果,又可以开展新的业务去了。第二,我的时间精力有限,跟合唱队上台表演我没有问题,整场包办不下台也几乎试过(试过一晚10支队,弹了7支)但他们平时的训练咋办?我付不出那么多时间,我怕“老板”借故把我“炒鱿鱼”啊,哈哈,就是把我分开20份都不够用啊。想来想去,一拍脑袋:对了,给他们灌录伴奏带,让他们跟带练习。02年,几乎从不接触电脑的我花了近万元,买了台电脑,把它和我的电子琴casiowk1800连接起来,学着使用专业的midi录音软件,制作伴奏带:钢琴音色一个声部,长笛音色作为第一声部,竖笛音色作为第二声部……以此类推。用cooledit录成音频时,让不同的声部和钢琴伴奏排列组合,形成不同的版本,刻成cd,便于合唱队的各声部练习。最后,合唱队能跟纯钢琴版的话,就差不多啦。这样难题题就基本解决了,合唱队找齐人就可以练习了,哪个单位,学校,就算没有琴,总不能没有CD机和音箱啊?不用担心音准,节奏等问题,我基本上跟他们合一两遍就可以上台啦。这大大的提高了我的排练的效率,现在想起我玩midi是从搞合唱曲目开始练手的,呵呵。
2003年,因为要申报广州的教育强区,其动员大会教育局要搞一场大型的文艺演出给市领导,区领导和各局单位,学校的领导看,规格很高,马虎不得。局里很重视,节目要新,要精,除了几个成品节目之外,很多节目要原创。这就碰到了一个问题:上哪找音乐去?广州的专业制作人?他们的音乐每分钟几百到上千的费用让人乍舌,显然超出了区教育局的预算,这次我不客气啦,毛遂自荐,担当音乐制作这个任务,凭着我的实力和知名度,局里的领导很爽快地答应了,并得到他们的热情鼓励。
整个暑假,我基本是在排练和音乐制作中度过了。其实,我对于音乐制作,也没多少底,这可比制作钢琴伴奏难多啦:最多要用到16个声部,很多种乐器的音色要出现,还有他们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声像定位,混响效果等很多问题。我不管那么多啦,放胆干吧,没经验也好,“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一共搞了独唱《共产儿童团歌》,歌伴舞《红星歌》,《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让我们荡起双桨》,舞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大合唱《在灿烂阳光下》的伴奏音乐,现场伴奏的是《我和我的祖国》,《让世界充满爱》。别人用的是上万的合成器,我用的是3000来块钱的“不入流”的现在论坛上“恶评如潮”的CASIOWK-1800电子琴,电脑上用的是AC97的板载声卡,想想可真丢人。但也许是浸入了自己20年的音乐感悟,和淋漓尽致的表达(其实是胆子大,呵呵),搞出来的音乐和最终的舞台效果居然非常成功,可以说赢得上上下下一片喝彩之声,其实,音乐现在想起来也没多棒,音源和32复音的局限性就摆在那里,只是因为“量身定做”的关系,比较合用罢了。对付这些艺术要求不高,政治要求高的场合,还行。喝彩归喝彩,但“口惠而实不至”,我只拿到了600元的“加班费”。
从此,我不断地接到各学校,单位的音乐制作任务,大课间也好,健美操也好,独唱也好,小合唱也好,表演唱也好,通通不放过。制作起来也越来越驾轻就熟,效率越来越高了。期间,我也玩票性质的给几间学校的校歌作曲,顺带MIDI制作,录制伴奏音乐,最后交给音乐老师演唱,录成CD,就可以交货了。
也没有谁谁逼我,也没花钱上过一节正规的琴课或别的什么课,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音乐成了我今生的伴侣,也许,是上天对我的恩赐,我会好好珍惜。继续努力的。谢谢各位!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