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06-3-29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主题
精华
积分225
贡献
ST
道具劵
|
马上登陆,参与交流。无法注册或登陆请加QQ群:777694204 或Email:admin@cnkeyboard.net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反二黄 于 2014-12-19 22:08 编辑
最近论坛好多人在谈论音箱,也有人在咨询买哪一款音箱。我曾经在某一个帖子跟帖表示我会写一篇如何选音箱的帖子,1分钟以后就开始后悔了——我给自己出了个难题!音箱是发声音的,声音的好坏如何描述?大家肯定最希望的是直接给出音箱型号价格,可惜我做不到。有些理念倒是可以说一说,可是要说理念的话,又会遭遇众多其他的理念冲突,比如监听不如HIFI,音箱不如琴自带的喇叭,高音怎样啦,低频怎样啦……各式各样。于是我的思路如同陷入了一个烂泥塘,无处抓挠。思来想去,技术问题几乎成了哲学问题。
可能真的是个哲学问题。那我们不妨比对着“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个哲学终极问题先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音箱”(音响)是用来干嘛的?
先容我解释一下。为什么说“音箱”把“音响”也拉进来了。因为音箱在整个音响系统中,音质的成分占60%—70%,所以谈论音箱的好坏,基本也就是谈论整套音响系统的好坏。事实上一套系统的档次也是有音箱决定的,其他诸如功放啦,周边啦,也是参照音箱档次配置才是性价比最高的。好了,接下来言归正传——音箱(音响)是用来干嘛的?
音箱用来干嘛?听音乐,唱卡拉OK,排练,演出,会议……总结一下吧,是用来回放和放大声音的。好像逃不出这个范畴了吧。那在回放和放大过程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声音呢?
音响这个东西啥时候出现的,在下不知道学术界如何界定,但个人认为从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应该算有音响了,不管此前有没有其他的DD出现。因为留声机有一个大喇叭桶,用来放大记录下来的声音。当然,那时音箱还没有出现。但是,不管当时这项发明如何让人欣喜若狂,那个回放的声音现在听来肯定是“呕哑嘲哳难为听”的。此后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改进,要把声音越做越好。世界范围咱不是太了解,就看看我们生活中的改变好了:上世纪60,70年代,家庭有有线广播,半导体收音机,学校单位礼堂生产大队有高音喇叭;80年代初期,2喇叭收录机,4喇叭立体声收录机出现了;再后来,挂两只小音箱的台式组合音响;80年代末,落地式音箱的组合音响;90年代,HIFI高保真这个概念出现;再后来家庭影院,5.1,7.1系统……声音越来越好。为什么越来越好?是因为高音低音越来越足么?或者像绝大多数音箱广告词说的“高音通透,中音丰满,低音震撼”? 错! 是因为越来越接近真声!
对!就是追求“真实”。音响界不断努力的就是接近“真实”。回放一个声音,我们是不是希望“拷贝”不走样。放大声音,同样如此吧。以交响乐队为例,原来是宫廷音乐,演奏的场地可能还没现在一些宾馆大堂面积大,当然不需要扩音(那时也没有这个设备)。当需要在万人的体育馆演出时,扩声就免不了了,当然,我们是不是仍然希望“拷贝”不走样(包括音量!)。
可能有人会嫌我用交响乐队举例太过传统和落伍,现在还有众多的电声呢,交响乐队我们一个人一个键盘一台电脑MIDI全搞定了。电声有个特殊性,以我们的琴为例吧,不管价格多贵,配置多么高档,最后的声音以外部播放的设备档次为准。既然这样,电声要保“真”么?当然要。最初的电子琴模拟音色,我们都把他们当玩具了吧,GM音色库也不满足了吧,音色库都希望用采样音色了吧,同样是采样音色哪怕一个钢琴音色最好还有透亮一点的或者厚实一点的可选吧,采样音色还希望是名琴名家名乐队吧,还希望带上弦乐弓法,管乐气口等等演奏法吧……什么意思?琴的内置和我们本身对声音的追求一直在求“真”,那么作为琴最后输出声音的音箱,是不是应该以求“真”为目的。
有些人认为音箱还没有琴自带的喇叭声音好,其实理论上音箱肯定比喇叭好,因为喇叭做得再好是比不过音箱的,它的低频和高频段延伸不可能达到音箱的程度。可惜,1,音箱实在太次,2,喇叭虽然频段不够宽,但是它在有效频段内平直保真。为什么琴的喇叭可以做到而音箱容易做到反而做不到,因为,我们的琴几乎没国产的吧,对于国内音响器材市场,甚至进口器材,我连吐槽的兴趣都没有。
真实的声音就是好声音(这么说真的有点哲学的味道了)。可惜的是,以目前技术能力来讲,即便是最昂贵的器材,还是没能做到完全真实。最接近的,就是监听音箱。笼统的说监听因为没有声染太过直白而不如HIFI,在下是坚决不同意的。世界上本来没有监听音箱一说,各大录音棚都是选用音箱中的好音箱作为监听音箱,后来才有公司专门生产监听音箱,这一点在本论坛一篇帖子“ 音乐视频大讲堂《监听音箱的前世今生》 ”中讲得很清楚。也就是说,只有最好的音箱才有资格做监听音箱。如果真的听过真力12寸三分频的话,是不太会得出“监听不如HIFI”这样的结论的。那为什么有些监听确实不如HIFI呢?其一,有些号称监听的音箱根本不具备监听的品质。比如某些千元级5寸有源箱,比他贵的音箱(贵的就是好的,等下再论述)比比皆是,也敢称监听,想想也是醉了。商家概念炒作和噱头吧。其二,我们把有些监听用错了地方。比如4寸小真力,好不好?真好。贵不贵?真贵。听音乐?NO,我宁可用我8寸的天朗609,虽然价格只有真力的一半(还是刨去了功放部分)。低音尺寸太小,出不了好低音(也是等一下再论)。那为什么电台电视台录音棚还广泛采用?其实在电台电视台许多场合监听的是主持人语言部分,频段足够了。录音乐,大的录音棚内还是要有一对大的监听的。另外我悄悄地告诉大家,有些场合名为监听,实为监控更合适。无非是关注设备是否正常工作,信号有没有输出,主持人是不是已就位……发声就行,用一对电脑音箱都可以。那为什么还要用那么贵的真力呢?一般解释是用品质保障安全播出,其实有的时候是“有钱就可以这么任性”。
弹琴用什么音箱好?真正的监听,而且低音尺寸要大。关于这一点我在《说说我对监听音箱的看法》那一帖子已经表述过。再来拆解一番吧。为什么我单提及低音,不提及中高音。因为中高音的频段回放不受尺寸限制,技术上已经解决了,除非功率要大,那才做大尺寸。低音不同,低音受尺寸限制,这是物体的物理特性决定的,看一看钢琴高音区和低音区弦的粗细长短就明白这个物理原理了。没那个尺寸就不能很好地回放那个更低的频段。虽然在低音上采取了橡皮边,胶盆这些技术试图用改变材质的来拓展低音,但尺寸还是王道。我们希望低音有力度,有力度之余还要有弹性。不知道怎样来描述,这个区别就像是实心球砸在地上和篮球拍在地上。光有力度没有弹性的低音让人不舒服。让人有不适感的声音就不是好声音。有些小低音,比如真力4寸吧,低音很结实也有力度,就是没弹性。因为它的低频下潜不够,它不是用来听音乐的。那么低音要多大呢?不太好说,因人而异,以我接触的不多的音箱来看,给出个人意见,5寸肯定不行,6.5寸勉强,得8寸才行,最好10寸以上……
那么,问题来了,大尺寸的监听贵啊。我也知道真力12寸三分频好,但也不能逢人便这么推荐啊。退而求其次,选其他的吧。不管怎样,要想声音好,8寸的低音恐怕突破不了。再压低一点,6.5寸?就看你能不能忍受硬硬的低音了。然后怎么选?去听啊。“眼见为虚耳听为实”。标准呢?保真啊。这个很难掌握唉!确实,主观听音是一个最难描述的事情,所以众多的厂家商家就钻这些空子。所有的广告词都是“高音通透,中音丰满,低音震撼”。从百元级的电脑箱到几千元级的HIFI箱全部通用。不免落个俗套,以我粗浅的认识来详解一番:高音通透,好高音要透亮清晰但不能发硬,不需过强更不能刺耳,我发明一个词,叫“水灵灵”的金属声,类似三角铁,音量不大但回音可闻;中音丰满,层次要清晰,上下衔接平直;低音震撼,千万别提震撼,音乐根本不追求震撼,我们就是要结实而有弹性的低音。有些低音结实但无弹性,有些低音不结实,发散没力度,把声音搅得浑浊不堪,那不是好低音。三频还不能那样特别突出。总体来讲,出现让人不舒服的声音就不是好声音好音箱(这是第二次说了)。从保真的角度讲,又有那些高音和低音是要特别增强的,并且增强到让人不适的地步呢?
其实还是说不清,我自己感觉都没有说清楚。因为没有好与坏的比较,用主观听音感觉来讲音箱的好坏大多是空话。还有好多因素没涉及呢。那怎么选音箱?还有个办法,要想声音好,同类型同功能买贵的。当然一定要确保买的是正品。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市场已经帮我们做好选择了。2300元和2500元的器材可能性价比2300更好,但是5200的绝对比3200的好。试想一下,如果我是一个生产音箱的老板,如果发现生产的2000元级音箱可以完败市场上3000元级的音箱,那我日思夜想也要把我的音箱卖到3000以上。办法也有,停产,换型号……
那这么说又要买大尺寸,又要贵,预算不够哎,老婆大人不同意唉,咋办呢?我的建议,忍一忍,凑够钱一步到位,别买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再折腾。还有个办法,咬咬牙跺跺脚,直接上好的,只是……只是……别跟老婆大人打架。这样做以我的经验不会后悔。想当年20年前了吧,我月收入300多大洋,脑子一抽抱回一对天朗609,3000多,加功放2000多,总共6000大洋的样子,那时绝对“过分”了。好处是20年来从没后悔,而且到现在也算一对好音箱;副作用是没再折腾,听过的音箱有限,很难给别人购买建议。
买了好音箱就出好声音了么?未必。正确使用很关键。自打音响开始出现在我们这个大地上,音响界内外便是一片混乱。说句得罪许多人的话,国人的音响声音美学的追求方向和鉴赏能力是硬伤。要不然,假冒伪劣不会那么猖獗。见过太多不恰当轰然作响浑浊的现场,见过全著名品牌安装的卡拉OK豪包,开声后两眼望望天花板,脑子里飘过三个字“假的吧”。其实未必假,我甚至怀疑外国老板也明白过来了,假冒伪劣遍地都认了,我的真品降些品质又何妨。说一千道一万,出好声音我只认一个字——真。至少,不难受。最让我觉得难受的,便是响,莫名的高频,莫名的低频,莫名的总音量。本地有个酒吧一条街,最大的满座大概50人。只要有乐队,连返听三对12寸以上音箱打底,没有一家不响的,唱歌的扯着脖子喊,声音进话筒已失真,更不说其他乐器。不是顾及一起去的朋友的面子,真想端杯酒到门外喝,事实上每次我都会借故去门外溜达一会儿,真不知他们要闹哪样……
补充说明一下,以上音箱基本是指家用的和舞台演出用的。未涉及乐器音箱。一来乐器音箱接触很少,无法评论,二来有限接触时不是演出便是排练,他们开得很响,我讨厌响,内心烦躁便没好印象。排练和小型演出用吧,家里弹个琴,没必要那么响……
不说了,其实我要表达的就是求“真”,由“真”而“美”。音乐是用来欣赏的,不是用来闹人的(我想没多少人只玩摇滚吧),不管别人认可不认可,我都要把这个理念说出来。豁出去了,已在构思下一篇帖子《调音台不是用来调音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