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码快捷登录

搜索
baidu
查看: 2110|回复: 1

[转贴]卞祖善:音乐与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6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登陆,参与交流。无法注册或登陆请加QQ群:777694204 或Email:admin@cnkeyboard.net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经典演讲——

现代人提倡胎教,一个幼小的生命未出世前就会接受到音乐的熏陶。其实人的一生都离不开音乐,《摇篮曲》、《结婚进行曲》和《葬礼进行曲》可谓人生三部曲,因此,人的一生都有音乐相伴。

西欧作曲家谱写了不少摇篮曲,我国作曲家贺绿汀先生所作的《摇篮曲》也很著名。现在给大家介绍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一首《摇篮曲》,它的歌词非常优美,体现了博大的母爱——对幼小生命无微不至的一种关爱。“安睡吧,小宝贝,丁香、红玫瑰轻轻爬上床,陪你入梦乡。愿上帝保佑你,一觉睡到天明。”然后作为副歌再唱一遍“愿上帝保佑你,一觉睡到天明。”这是第一段调。

《摇篮曲》里面关于天堂、天使、上帝的词句,更多的是体现了母亲对孩子虔诚、无私的祝福。小孩子听到《摇篮曲》好比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之下;而成年人听到《摇篮曲》,会引起我们对童年的回忆。《摇篮曲》是我们人生的驿站,人之生命最初的一个阶段。

勃拉姆斯《摇篮曲》音乐非常纯净温暖,作曲家年轻时在汉堡曾经热恋过合唱团中的一位女歌手,但后来她成了法贝尔夫人,当她生第二个孩子时,勃拉姆斯谱写这首《摇篮曲》为之祝福,把崇高的情谊铸入这首小小的乐曲里面。

音乐对于人们心灵的陶冶,灵魂的净化,起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并不是说你听了一次音乐作品,就立地成佛了。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以自己为例,音乐既改变了我的一生,也改变了我的个性。我小时候非常贫苦,是个野孩子,没有吃的,后来上小学是为了课间休息时能喝上一碗施舍的粥。13岁那年我流浪到上海,进了上海基督教难童教养院,星期天做礼拜有个唱诗班,我也参加了唱诗班,唱什么歌词现在已记不清了,但是音乐很好听。我这个野孩子开始接受音乐的熏陶,并且被唱诗班弹钢琴的老师黄兰玉看中,他跟孤儿院院长说,我看这孩子挺机灵的,我想教他学钢琴。院长说:“好啊!”天赐良机,我就学起了弹钢琴。我就是这样从孤儿院里走出来的。如果音乐是我的上帝的话,那么我就是虔诚的信徒和热诚的传教士,我从来普及推广交响乐的工作,就带着这种愿望四处奔走,把我对音乐的感受与大家交流,希望更多的人也能从音乐里面感受到它的美妙。

音乐对于人的性格、思想、精神确实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有一盒磁带,是德国作曲家巴赫的一首《咏叹调》,咏叹调实际上就是曲调音乐,庄严肃穆,是一种神圣、虔诚的音乐语言。我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我在生活中感到困惑、痛苦的时候,我就听这首乐曲,听上一二十分钟之后,很明显,我的心态就平和了。请大家听听这首乐曲,体会一下这首乐曲的崇高境界。

近年来欧美学者纷纷提出所谓的“莫扎特效应”,说大学生听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可以提高智商。今天我带来一张莫扎特奏鸣曲的CD盘,是葡萄牙钢琴家皮尔斯演奏的,她的演奏是那样典雅,充满了女性的细腻、柔和。请大家听一下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主题部分。音乐如行云流水,像阳光般的温暖,空气一样的清澈。这样的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有一篇文章里提到音乐疗法,并说当你悲痛的时候,应该听欢乐的音乐。其实正好相反:当你悲痛的时候,你应该接着听悲痛的音乐,把悲痛的情绪完全释放出来。不要企图在你悲痛的时候去听轻快欢乐的音乐,那样会适得其反。

音乐疗法的临床应用已经比较普遍了。我本人也接受过,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要做手术。手术不大也不小,只需局部麻醉,我问医生我能不能歌唱,他说可以。我就轻轻地唱《命运交响曲》。我感觉到我的肌体被锋利的手术刀割开,我的鲜血在流淌……我一点也不紧张,因为我的注意力是在我唱的《命运交响曲》里。我当时就想,这是我人生当中的一次小小的搏斗,我应该有勇气一些。

在座的年轻人的必经之路,要面临爱情、婚姻和家庭。西方有一种乐曲叫《小夜曲》,最初就是爱情歌曲。傍晚,具有骑士风度的男子,拿着六弦琴,在自己心爱的姑娘的窗下,唱着表白爱情的歌曲。有些贵族很愚蠢,他不会弹,也不会唱,但是很有钱。他就出钱雇来漂亮的小伙子替他到他意中人的窗子底下唱歌。结果姑娘爱上了唱歌的人,而不是爱上了出钱的人。最有名的《小夜曲》莫过于舒伯特的《小夜曲》了,钢琴伴奏是模仿六弦琴的,歌声优雅动听,充满了柔情。还有一种《小夜曲》,是乐队演奏的器乐曲。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就很有名。这部作品并不是为了表达爱情,只是一种用室内乐的形式,非常优雅的、休闲的、娱乐性的,也比较高雅的中小型乐曲。这种乐曲很受人们的欢迎,有很多名作,如柴科夫斯基的《C大调弦乐小夜曲》,德沃夏克的《E大调弦乐小夜曲》,还有英国作曲家艾尔加的《E小调弦乐小夜曲》等。请大家欣赏一下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的第一乐章,充满了青春的朝气。

当然,年轻人不能老是唱《小夜曲》,总要面临婚姻和家庭的问题,而组织家庭会面临更多的思考。有一首流行歌曲叫《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你看,已经组织家庭了,他又不回家,这很成问题。无独有偶,台湾作曲家李泰祥,《橄榄树》的曲作者,1987年发表了一个专集叫《错误》,歌词取自台湾诗人郑愁予的八首诗,第一首就是《错误》,它描写了颠沛流离的贫民,由于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不能老厮守在家,被迫到处流浪。“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是歌的小序。“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诗人用了很多的语气来渲染这个女子怎么孤独,直到最后才点题:“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作品很深刻,不仅描写了流浪者的痛苦体验,同时也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

面对婚姻这样的终生大事,有时会很难作出选择。要找到能激起你心灵深处刻骨铭心的爱的人,才能做终身伴侣——结婚,组织家庭。婚礼一般要奏结婚进行曲。最著名的有两首,一首是瓦格纳的歌剧插曲,另一首是门德尔松的作品,这两首通常是连着用,前者是主持婚礼时放,选自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的一段合唱,音乐安详而明亮,有一种崇高的气氛。另一首《结婚进行曲》是新人步入洞房的进行曲,庄严辉煌。现在请欣赏第二首《结婚进行曲》。这是一首典型的回旋曲。

人总是要老的,面对死亡应该像面对生命一样的安详。毛泽东同志曾说:“我赞成庄子的办法,人死了以后,鼓盆而欢,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从哲学思想上来说我是赞同的;但从人之常情来讲却接受不了。

我比较欣赏孔子的风度。孔老夫子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诗三百篇”,实际是中国最早的民歌集成。当时的每首诗都是可以唱的。孔子在音乐上的造诣很高,比如他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现在有一些古琴曲还是孔子传下来的。特别是他在临终前一周,他觉得自己要离开人世了,他给自己唱了一首哀歌,自己为自己开追悼会,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非常超脱,非常安然。

人的自然生命不可能不朽,即便是长命百岁,也是历史的一瞬,如果真的能活一万岁又怎么样?算什么呀?有一部电影叫《海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女孩子问:“什么是永恒啊?”有一位长者回答道:“永恒就是小鸟每一千年来一次阿尔卑斯山,用它的喙舔一下,当阿尔卑斯山被小鸟舔平以后,永恒刚过去一秒。”但人的精神可以无限,可以不朽。比如说贝多芬,全世界各个地方几乎每一分钟都在响彻着贝多芬的音乐。贝多芬是不是还活着?当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应该有开阔的心胸。

当我们的亲朋好友去世的时候,我们会怀念他,往往用葬礼进行曲寄托人们的哀思。著名电影艺术家赵丹临终前有个愿望,希望死后为他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在他去世之后,就为他播放了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它表达的不是一种个人的伤感,而是社会性的,人类非常庄严崇高的境界。它激励活着的人沿着英雄的奋斗道路继续前进。乐曲非常庄严肃穆悲痛深沉。

社会在不断前进,人们的思维也在不断变化。现在有些年轻人不主张人死之后放葬礼进行曲,希望放摇滚乐。这很符合年轻人的个性。还有些年轻人说,我死了以后给我放轻音乐,让大家在心目中保留我一个潇洒的形象和回忆。

有一天,我接到董竹君女士的小女儿的电话:“卞指挥,妈妈在临终前有一个愿望,她入葬时希望放《夏天最后一朵玫瑰》。您是音乐家,我想您肯定有这个音乐。”我马上告诉她,我有一盘程琳13岁时录制的录音带里恰恰有这首歌。她当初还带着红领巾。时光飞逝,不觉已过去了一二十年了。

我向大家郑重地推荐一本书,就是董竹君撰写的《我的一个世纪》。董竹君是上海锦江饭店的创始人,生于1900年,她在1997年这本书出版后去世。我把磁带找出来,看了歌词,听了音乐以后,感触很深。董竹君这位老人非常有涵养。她的先生夏之时,是四川的一个都督,这首歌是她跟夏之时到日本之后听到一个年轻人吹笛子所吹的曲调。歌词是这样的:“夏天最后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所有她可爱的伴侣都已凋谢死亡。再也没有鲜花陪伴在她的身旁。映照她鲜红的脸庞和她一起叹息悲伤。”她用这首歌隐喻她是夏之时夫人。她和夏之时经历的风风雨雨、恩恩怨怨,最后还是要化解。《我的一个世纪》叙述了她和夏之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迫不得已从成都带着四个女儿,孤身来到上海创业。一生经历这么多曲折,而告别人世时却如此安详平和,她用这首歌给自己的人生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摇篮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我们的一生都有音乐陪伴着。但千万不要以为音乐就“三步曲”那么简单。音乐是很丰富的、很深透的。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都具有更高的启示。”在结束讲座前,请大家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贝多芬自己就曾经这样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表达了人类面对命运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这也是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卡拉扬指挥的。请大家注意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带有斗争性的,表现对命运的顽强的斗争意志。第二个主题是抒情的主题,是对光明前景的向往。整个乐章的音乐材料一鼓作气连成一片,充满了生命力。尽管这部作品已经问世100多年了,但是现在听起来,仍然如此激动人心。贝多芬不仅是德国的音乐家,而且是全人类的音乐家。

卞祖善,1936年生于江苏镇江。1956年由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直升本科指挥系。196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从事乐队指挥至今。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交响乐爱好者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特约理事。国家一级指挥。本文系作者在国家图书馆的演讲,选自任继愈主编《文津演讲录·之一》(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发表于 2005-8-26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口气读完,好文章~~~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微信公众号|领红包|举报|黑屋|手机|Archiver|官方QQ群:777694204|键盘中国 ( 粤ICP备19059169号-1 )

GMT+8, 2025-11-1 15:06 , Processed in 0.04193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