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码快捷登录

搜索
baidu
查看: 2003|回复: 1

[转贴]感天动地的中国家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登陆,参与交流。无法注册或登陆请加QQ群:777694204 或Email:admin@cnkeyboard.net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感天动地的中国家长

--------------------------------------------------------------------------------

http://www.sina.com.cn 2001/10/30 16:23   新浪文化

  如果没有那些年的失误或曰浩劫,中华民族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损失;没有那么大的损失,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遗憾;没有那么大的遗憾,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补偿意识。受儒教文化的影响,受经济关系的制约,中国人习惯于寻找抑或维系一种自娱的平衡。然而,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中国人的种种情绪便排山倒海般地奔突澎湃。

  遗憾是绝对的,补偿则近乎一种颠狂状态。在这一代独生子女的家长身上,体现得尤
其强烈。这代家长大都是“文革”中的学生,是被耽误的一代。其中每一个体,包括所谓的幸运者,也发自内心地感叹各自的遗憾人生,只不过遗憾的程度不同。而遗憾越多、越强烈的家长,就越是望子成龙。他们渴望从孩子身上找回自己的损失、自己的自尊、自己的价值、自己的虚荣。他们想找回得太多太多了,这是因为他们自以为失去的太多太多。

  若要探寻中国钢琴发展的脉络,若要弄清为什么在沉落了若干年之后会骤然爆发出一场钢琴狂潮,那么首先要弄清这一代家长;弄清他们刻骨铭心的遗憾和补偿心态。这是一股巨大的反作用力,推动一批人走向极端,无论清醒的还是迷惘的,无论自觉的还是盲从的,都那么不遗余力。热衷于钢琴的人里,真正出于对钢琴艺术的热爱的家长不能说没有,但更多的人则是顺从了一种功利心态。

  1、感天动地的中国家长

  可以随便到任何一座城市的任何一所小学校的门口,去看一看那麇集的家长们如何极有耐性地翘首等待着放学的孩子,也可以到任何一所少年宫去看看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学习一技之长而如何无聊地守在门外艰难地打发时光。一位接站的小车司机发现火车晚点了,马上可以调转车头先去接自己的孩子,然后再回来接客人。没有人会抱怨。

  为了孩子,一切仿佛都是天经地义的。一位机关干部怕孩子午睡时从书桌上跌下来,悄悄潜入教室趴伏在桌子底下,随时准备把自己当成暄软的肉垫以备不测。一所幼儿园组织几个孩子参加汇演,怕误了第二天的演出,将孩子们留在园内过了一夜。这一夜可折腾坏了家长们。有的一次次送衣服送被褥,送吃的送饮料,还有的干脆就在门外守着,怕孩子万一半夜醒来哭喊妈妈。阿姨像赶羊一样把家长们赶走了,可家长们又赖皮赖脸地来了。有一对夫妇真就在门外守候到一点半,硬是被守门人撵走。如果说上一代家长为了工作可以损失孩子,那么这一代家长便是为了孩子可以损失工作。

  中国的市民素来有着攀比心理,比工作,比对象,而结婚之后就比孩子。孩子妈妈到了一起,只要一方向另一方发问:“你孩子没学点啥?”那么她的潜台词是肯定的,她的孩子准学了,她问对方的时候是达到一种迫不急待地渴望,渴望人家反问她。无论对方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她都会自豪地告诉对方她的孩子在学钢琴或者美术什么的。在这种女人的眼里,什么也没有学的孩子简直不可思议。这是一种卖弄。这种女人本就有急于炫耀自己的动机,自己偏偏被世事所误,只留下遗憾,一旦从孩子身上找到了资本,便不放过任何炫耀的机会。孩子弹钢琴成了她的胭脂。

  有两位长相同样漂亮的女人,由于机遇不同,一方考取大学,读了研究生,一方当了工人。十数年后,各自有了家庭,巧得是孩子同年同月出生,又都是儿子。工人比研究生这辈子是比不过了,比丈夫也比不过,那就比下辈子吧,比儿子。她勒紧肚皮为儿子买了钢琴,逼着儿子三岁就开弹。研究生时常到她家串门,只要研究生一来,她绝对不让儿子弹琴,为了麻痹对方,她述说孩子如何贪玩,如何笨蛋,孩子毕竟不懂母亲的心术,有一次为了显摆,爬上钢琴就给研究生弹了一首,研究生大惊失色,回家后好久没来串门,给儿子请了一位家庭外语老师,天天看着儿子学外语。工人母亲因为儿子过早暴露目标而把儿子一顿好打,并且日复一日地给儿子加码练琴,直到把儿子逼得中了暑。

  世界太复杂了,女人的心千奇百怪,男人的世界也光怪陆离。家长都在逼孩子弹琴,都在牺牲自己,但素质不同,收效就不同。

  不少无知而虔诚的家长领着孩子问钢琴老师:学弹几年能成钢琴家。这种问话不仅说明家长素质太差,而且说明钢琴和音乐教育在中国是多么匮乏,又是多么急需。

  让孩子弹钢琴是件好事,但由于好多家长对孩子心理完全无知,走弯路便是不可避免的了。家长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孩子。北京有个小胡同,胡同里住着一位出租车司机。司机天生崇拜名人。他见了名人点头哈腰,卑躬屈膝,见了社会地位低贱的人完全是一副盛气凌人状。他妻子在一所幼儿园里洗衣服,看到别人孩子穿的裙子比自己女儿的漂亮,就妒嫉得不得了。她希望所有孩子都不如她的孩子。两口子都认为他们这辈子算完了,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出息,可得下功夫让孩子出人头地。结果让孩子进美术班、手风琴班、武术班,又找到了钢琴老师学习钢琴。

  这孩子从穿戴打扮到说话,显得特别俗气。上课时,只能说她弹得好,不能说坏,说坏就不弹了。后来,这女孩成了二皮脸,你批评她,她也不在乎。她注意力分散,一会儿瞅老师的头发,一会儿问老师怎么不戴耳环,家长气得实在看不下去,当老师面申斥,可那女孩根本不听,家长没招了,当老师面打了孩子。边打边恨铁不成钢地说:“这孩子太不像话了,哪有这样差的孩子?”他们并不知道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效仿他们;这种家长不知他们自身素质太差从而导致了孩子素质的低下。他们只是一味地想让孩子学习钢琴技巧,忽略了或者说根本不懂通过音乐和钢琴增加孩子的素养和气质。

  有个个体户,卖××的,买了钢琴逼着孩子练。孩子弹不好,她发脾气:“为什么别的孩子会,你不会?”她天天要上街卖××,无法陪孩子练琴,就出了200元专门请一个人上门陪孩子练琴。每天陪练二个小时。天热路远,陪练的人不干了,个体户就加钱,加到250元;又加到了300元,可陪练的人还是不干。找不到人陪练,她只好放下买卖自己陪练。因为陪孩子练琴,她一个晚上少收入400多元。她一想到每晚损失的这400多元,就疯狂地逼着孩子,她付出的代价必须要让孩子偿还。于是,这对母女成了一对仇人,一对冤家。

  个体户能每天扔掉400元为了孩子弹琴,这是很不简单的事情。唯其如此,她造成的怨怨心理失衡必将成倍加重了孩子的压力。

  有位家长为了让孩子挤出时间练钢琴,学校打扫卫生时,她去替换孩子。孩子把母亲当成仆人。

  “妈,班级要献书!”

  妈就翻找出一批书替儿子包好。

  “妈,你给我做30个风转车、20个小红旗!”这是孩子的任务,但他要弹琴,只有分配给妈妈,似乎天经地义。

  又过几天:“妈,你给我做60个小棍。”幸亏当妈妈的头脑灵活上街买回二盒牙签,把前边尖削去当小棍用。

  又过些天:“妈,你给我复印150份考试题!”

  妈这回急了:“我上哪给你复印?你怎不跟我打个招呼?”

  儿子说“你不是告诉我只要好好练琴,你什么都能做吗?”

  母亲默然。

  新年联欢会班级布置教室,儿子又大包大揽。母亲花钱买了彩带花束把教室布置好后,忿忿地说:“妈的,老娘结婚也没弄上这玩艺!”

  儿子听见了说:“妈,你这种思想不对,我告老师!”

  妈一瞪眼:“你敢!”

  有位母亲是在动物园里驯养猴子的,她也用类似驯猴的方法训练儿子。拿一根皮鞭,也不说话,往琴上一指,儿子就像猴子似地惊恐的目光顾盼着她,爬上了琴凳。当我去动物园里的猴笼前听她介绍经验时,她说就是打,最好使!孩于和猴子一个样,不打不行。得狠下心来,不狠不行。

  我问她,是不是打得狠了?她说:“狠?有人比我更狠,,用烧红的炉钩子烫孩子的皮肉,结果把孩子管住了,那孩子在全省儿童钢琴比赛中还获奖了呢!”

  学琴的孩子家长有几个不打孩子的?靠打出成绩的儿童的确有,但那能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吗?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只能说明家长的素质太低。

  朱雅芬教授在下放到农村接受改造的最艰苦的日子里,把女儿培养成了钢琴人才。她女儿如今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一所高等学府读钢琴研究生,还兼课,连年享受研究员基金。她是怎样培养自己的女儿呢?

  朱教授懂教育,是有方法的,但我认为她自身的素质对女儿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

  一个著名的钢琴演奏家被迫废弃了挚爱的专业,由大城市下放到荒凉偏僻的农村,这种巨大的反差在其心理上造成多大的阴影啊!如果是一个意志薄弱者或思想颓唐者,就会一蹶不振,就会发神经,就会对家庭对周围的一切都看不惯,那么,她就会对孩子也发脾气,就会把这种坏情绪传染给幼年的孩子。这种传染对于未谙世事的孩子将会起着多么重大的作用!那种消极、那种对抗、那种宿命色彩恐怕要毁了孩子的终生。孩子的心理上不会健康,甚至于发展成病态心理。

  可是,朱教授在盘锦那么恶劣的环境中,首先调整自己失衡的心理。她以一个音乐家应该具有的博大的乐观主义精神将痛苦和不幸统统装到自己的心底裹紧,然后再艰涩地一点点浓缩、消化,那复杂的艰难的心理历程绝对不让孩子看出一丝一毫。在孩子的面前,妈妈还和过去一样。还是那么平静地坐在灯下读书,还是那么面带微笑,还是那么带着一种幽默感和他们说话。只有当他们安然进入梦乡时,妈妈才会睁大双眼瞅着灰暗的房梁;听着窗外凄凉的风声而愁眉紧锁。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耳濡目染,一颦一笑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孩子。她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她还诱导孩子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消极的现实。母亲的自控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许多母亲在孩子面前把握不住自己情绪。高兴时,对孩子放纵,宽容;烦恼时,又拿孩子出气发泄,甚至大打出手。这种教育方法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

  “我女儿9岁时,喜欢上了钢琴。”朱雅芬教授谈到女儿晓兰时,情绪很高。“在这之前,由于我们全家在农村,没有条件学,更何况我对弹钢琴也已经泄气了。她9岁那年,我们即将离开盘锦,我开始恢复练琴。有一天,我在弹一首莫扎特奏鸣曲时,晓兰正坐在炕上写字。她听到这音乐后,兴奋极了,放下手里的笔,就跟着琴声摇晃起来。那节奏才好呢!当她完全陶醉在音乐之中时,我才恍然大悟:孩子喜欢音乐,我该教她弹琴。1973年,我调到鞍山市歌舞团。条件比在盘锦好多了。我对女儿练琴从未逼过,只从大的方面来教育她。我经常提醒她,由于学琴起步晚,就要比别人更加倍地努力,并鼓励她相信自己的力量。这孩子和她哥哥差不多,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她都知道自己努力,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这和她小时在农村锻炼分不开。

  “她在农村上的小学。放农忙假时,小学生都得下田干活。老乡孩子怎么干,我就让她怎么干。我一丁点儿不让她感觉到自己比老乡的孩子优越。尽管当时我们的心情特别糟糕,但一点儿不给孩子流露。她特别能干活儿。

  “记得有一年盘锦水稻丰收,大人们在地里忙得不得了。劳动力不够用,小学生都下地帮着干活。一望无际的稻田金晃晃的,大人们割完稻子码成捆摆放在地里,学生们往出背。年纪大点的学生背着或者抱着成捆的稻子不费多少气力,可低年级的小不点儿也一样抢着干,就不大吃得消。天快晌了,太阳格外热,我又饿又累,腰疼得好不容易才能挺直歇一歇。一抬头时,两眼全是金晃晃的光斑,天旋地转。好一会儿稳住眼神儿,大老远发现在忙碌的人中有一大捆稻子立起来,一点一点地往前移动。

  我觉得好生奇怪,稻捆怎么能自己移动呢?我以为看花了眼,定睛细瞅,真真切切。那捆稻子从两旁倒地的稻捆中穿过,悠悠前行,把一大片镰刀割过留下的乱糟糟的稻茬根甩在后边。风掠过去,那捆会走的稻子晃悠晃悠,生动极了,有趣极了,我顿时忘记了疲劳,都看呆了。旁边干活的人大概发现了我的神情,也停下手中的活儿问我看什么。我朝前边一指,他们也都不出声地去看。

  “那捆奇怪的稻子在我的视线中一点点缩小着体积,与远处更辽阔的金黄衔接得越来越和谐。收工的号子响过了,田里的人们纷纷走出来。喧腾的稻田,突然安静下来。就在这时,那捆会走的稻子开始转弯了。就在这一转时,我发现稻捆联接着一个小红点儿。那是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孩子。孩子的个头儿太矮小了,背着稻捆走,个头儿全被稻捆淹没了。那一会儿,我感觉到一种很美的意境,我觉得农民的孩子这么一丁点儿,就这样热爱劳动。我真挺感动。,可是,我越瞅越发觉那个小不点儿挺眼熟的,我不说你也该知道了,她不是农民的孩子,她就是我的女儿晓兰。她那年刚上小学一年级,她上学早,个头就那么一丁点儿。”

  朱教授说到这儿,哈哈笑了。她的笑声极富感染力。

  “晓兰从小受过锻炼,能吃苦,能干活,身体好。这对她后来的发展,特有好处。回到城市后,她们学校让学生上街捡粪、那年月,学生都得上街捡粪。没受过乡下锻炼的学生嫌脏,晓兰那孩子见到牲口粪,就像见了宝贝,扛着把铁铣乐得拼命去抢。有时候她们捡了一大堆粪,堆在路边,连男孩子都没办法往学校运。可晓兰有办法。她用扁担把两个粪筐一头一个拴好,把粪装进筐里,装得满满的还冒出了尖儿,用锹拍实。男孩子试了试都挑不动,她自豪地往起一挺,连晃都不打,大步流星地往前走。走得非常自豪。她干什么都无比自信。她觉得“我什么都行!可你们不行!我比你们都强。”她和她哥哥都有这么一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建立也靠平时教育。

  1978年,我女儿从鞍山来沈阳音乐学院考附中。钢琴老师们都开玩笑说:“朱雅芬的孩子是个农村孩子。”晓兰十分朴素的打扮,见人腼腆,考试时紧张得手冰凉。她见报考的人都比她起步早,程度高,担心自己考不上。我鼓励她坚定信心,发挥出自己水平。她的演奏得到公认,当年就考中了。起初,程度不如其他同学,我鼓励她下功夫撵上去。她经过三年追赶,毕业时一跃而为相当好的学生。她考入本科,毕业后留任附中教师。我很注重对女儿的全面教育,她文化课分数是全校最高的,她在钢琴演奏上进步很大,来我院讲学的外国专家给她上课后,鼓励她考到国外音乐学院继续深造。

  她第一次把演奏的磁带寄出去,对方就来信同意入学。但当时她没有“托福”成绩,享受不到奖学金,她出国心切,恳求我让她在美国的姨资助点钱,等她出国后再考托福,挣来钱再还她姨。我不同意。我认为她这是在逃避困难。如果到了美国再考托福,肯定会有更多的困难。我跟她讲道理,为什么不把困难解决在前头呢?推到后头只能更被动。何况出国是自己的事情,不该依赖别人。

  当时她的确也是太忙了,要挤出时间复习考托福,有不小的难度。但我鼓励她要知难而上,一切前途都得靠自己去闯。她听从了我的意见,在担任教学、正常坚持工作情况下,下力气又复习一年外语,闯过托福这一关。关键时刻我没让她走捷径,这对她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她把磁带和托福考试成绩寄到美国后,有三所大学同时录取她,都给提供很高的奖学金。她选择了得克萨斯州一所院校。她在美国时,也很出色,各门功课全A。现在,已经连续第三次拿到奖学金了。那里的奖学金一年一评。中国的留学生能拿到这种奖学金很不容易。

  “晓兰刚到美国时,租了一处房子住下。她的房东是个絮絮叨叨的爱挑毛病的老太太。在晓兰之前的一位中国留学生不注意收拾屋子,老太太颇有意见,特别是厨房弄得满是油垢,老太太很恼火。晓兰搬进第一天,就用了整整一个下午,把厨房所有的油垢都擦洗得干干净净,一下子就赢得了老太太的喜欢。在以后的相处中,老太大把她当亲女儿那么疼爱。晓兰在农村锻炼那几年,对她在国外生活和学习都有好处。她那股上进的劲儿可强了。她最大的出息在于她懂得一切都得靠自己去争取。她是1988年9月出去的。她得1989年1月才能正式入学。这入学前的一段时间她没有钱。我原想向她舅舅和姨们借点钱,可她不让我这么做,她说没钱更能催促她发奋,她说要是有钱,不就想着享受了吗?开始越困难越好,越能锻炼适应能力。我女儿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都知道靠自己努力,奋斗。她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强,一步步都是靠自己走出来。

  我的两个孩子都能够自己把握自己。这可能和我们的家庭环境有关。我们大人平时在家就是往事业上投入比较多,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在努力干事业,干啥就认认真真地干好,这些无形之中影响着孩子。我们在孩子身上花费的精力比起现在的家长,表面上看好像没费多大劲,其实,我们的功夫都不是下在外表。我女儿到美国后给我来信说我们这个家庭给了她一个最好的东西,一笔最有价值的财富,那就是最好的家教。她说她一直得益于这笔财富,而且够她受用一辈子。

  朱教授讲得很实在,没有空谈什么教育学或者什么教子条例,但我听后感到她谈得很深刻,很生动。我细心端详着她女儿坐在钢琴旁弹琴的照片,还有女儿和她紧紧依偎在一起的亲昵的照片,我觉得女儿长得很像她;有一个突出的光亮的额头,充分显示着女性的睿智;而那双挺耐琢磨的眼睛,让你强烈感受到思想和意志的含量。最相似的地方,还是衣着打扮的质朴无华。我环视着这位如今已经德高望重的退休的教授的房间。没有一件时髦家具。一台伴随着她20多年的美国钢琴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上,钢琴上边摆放着几件工艺品。上面的空间是一幅写生水粉画。画的是江南风味特足的贫民人家。墙皮脱落了,房脊上还有一排小草。有趣的是,敞开的陈旧的窗口伸出一根鱼杆,鱼线垂到房子后边的河水中。仔细把玩,画面充满一种平民生活的韵味儿。这是她女婿画的,她十分喜欢。钢琴对面的墙边放着一个书架,书架上边密密的格局中摆满了圣诞卡。那都是学生们送给她的。随便打开一张,赠言都写得很动人。

  靠近窗口摆放着写字台,上面放着摊开的书和纸张。她正在翻译一本美国钢琴家班诺维茨的书《钢琴家的踏板法指南》。退休后的她每天都在紧张工作,翻译书,教孩子弹钢琴,时间安排得挺紧张。她每天早晨六点钟准时起来跑步,然后吃早点,坐下练习钢琴。她还有社会活动,还得照顾病榻上的婆婆。丈夫在北京中央民族学院任教,只有节假日能回来。她到了晚年,还是过着一种学者的清苦日子。她对婆婆的孝敬,赢得了同事和邻居们的高度评价。

  她是一个好教授、好母亲,也是一个好儿媳。这就是朱雅芬的人格力量。有这样的母亲作为榜样,孩子们能不效仿吗?这样的母亲才能创造这样的家庭环境,这样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儿女。而那些一味地“恨铁不成钢”的父母们,你们是否想到,你们自己成铁成钢了吗?你们不妨敲敲自己,能发出多大的响声?那是一种怎样的音质?你们给孩子留下一些什么样的财富呢?那些心切的家长,那些要求孩子做超越他的能力的事的家长,那些不厌其烦地“越俎代庖”替孩子做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的家长,你们应该好好想一想,仅靠买几本儿童心理学,读几本婴幼儿指南、教育之类的书是无济于事的,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树立一个人生哲学,让他们懂得一切靠自己争取,不能依赖任何人,并且要让孩子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有足够的耐心。

  当一个好家长难矣!但好家长不一定有多么高深的文化。有一位老工人,没有文化,斗大的字识不了几筐。可他天天夜晚伏案写作,一写就是大半夜。孩子们谁也不知他写些什么。他也绝对不让孩子们看。在他的影响下,孩子们学习根本不用他督促,都是学习尖子。等到这位老父亲弥留之际,他才打开紧锁的抽屉,拿出自己写过的厚厚的纸张给孩子们看,登时孩子们看傻了,原来他们的父亲什么也没写,只在纸上画了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小圆圈,正是这些小圆圈使孩子们有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一位母亲培养了一个超常的儿子,5岁时读了十多部世界名著,《十万个为什么》全部看完,而且思路相当开阔。这孩子一岁半时就开始认汉字。我曾问过孩子母亲用什么方法教育、培养了这个天才的儿童。她说:“百倍千倍的耐心。只要有百倍千倍的耐心就会出百倍千倍的成果!”我又问她有没有过烦躁的时候,她说,当然有了,只是千万不能冲孩子发。她说她有时气得自己躲进屋里反锁上门,打自己的耳光,揪自己的头发,如果还不能发泄完,就摔杯子砸东西。

  也有一位专门学心理学的家长,对孩子心理特别有研究,常常去指导别人如何如何教育孩子,可轮到他自己孩子弹钢琴时,他照样气得忘了所有的理论,也采用简单而粗暴的方法。孩子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家长,在于家长有无惊人的控制力和抑制力。家长们都说,孩子练琴实际上不是练孩子,是练家长。有的家长意志薄弱,练垮了。有的家长意志坚强,越练越充满信心。家长的心理素质如何,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许多人只是注意了弹钢琴的孩子如何如何,一些文章也都是针对孩子去研究去论述,而极少有专门分析、引导家长们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如何当一个有利于孩子弹钢琴的好家长的文章。整个社会对独生子女好像很重视,但对于独生子女的家长关注得却不够。当有关部门为目前患有精神上心理上疾病的孩子越来越多而焦虑,而设法医治时,怎么就不去调查一下有多少家长在精神上和心理上患了毛病并且设法给予治疗呢?我认为那些心理患有疾病的家长是不可能真正把孩子培养成为钢琴人才的,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摧残孩子的心灵,甚至可以把孩子整个毁了!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发表于 2005-9-2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家长,在于家长有无惊人的控制力和抑制力。家长们都说,孩子练琴实际上不是练孩子,是练家长。有的家长意志薄弱,练垮了。有的家长意志坚强,越练越充满信心。家长的心理素质如何,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是的,家长没有信心,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没有足够的恒心,耐心,孩子的学琴路是走不了多远的,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微信公众号|领红包|举报|黑屋|手机|Archiver|官方QQ群:777694204|键盘中国 ( 粤ICP备19059169号-1 )

GMT+8, 2025-9-17 20:28 , Processed in 0.03993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