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11-7-18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主题
精华
积分6
贡献
ST
道具劵
|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9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二战 4
19.《我十九岁》(东德)
推荐:★★★
类型:历险
备注:黑白片;又名《我当年19岁》
(Konrad Wolf的经典名作。一个幼年移民到莫斯科的科恩少年,在45年4月末作为苏军少尉被委任为接收贝瑙小城的司令官。他的使命是向惊弓之鸟的德军散兵游勇做政治宣传,号召他们停止残杀,就地投降。)
20.《善意的谎言》(东德)
推荐:★★★☆
类型:集中营
备注:又名《撒谎者雅格布》、《雅各布的谎言》
(英文名为《Jacob, the Liar》,民主德国唯一一部入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作品。和《美丽人生》一样,用谎言创造希望,用谎言鼓励人们活下去。没有大救星,也没有奇迹,更没有舍身取义的革命者。正如网友所说的,“善良不过是良心的闪光,而不是催眠的口号、欺骗的哲学”。本片曾于1999年被翻拍过,片名译为《心灵DJ》,有网友指出翻拍版“演绎过度”。)
21.《大迁徙》(德国)
推荐:★★★
类型:历险
备注:又名《百万大逃亡》。分上下两集播出
(和日本影片《赤月》是同一类故事,反映了帝国崩溃之时本国老百姓的逃难历程,但本片要远比《赤月》来得大气,涉及的内容也更为丰富。本片没有偏袒苏德两军任何一方,对双方的暴行都进行了批判,但也不对其全盘抹杀,只是对老百姓而言双方都是灾难罢。故事当中穿插了一条爱情支线,表现得很自然,不像《柏林1948》和《德累斯顿的悲剧》那样做作。)
22.《铁皮鼓》(西德、法国、波兰、南斯拉夫)
推荐:★★★
类型:荒诞
备注:又名《锡鼓》。小说版获得诺贝尔奖,电影版则获得奥斯卡奖;电影版删掉了不少内容,引起读者的遗憾
(战争的发动,并非是希特勒一个人的责任,德国民众也有责任,对此德国人勇敢地直面事实。这部影片是德国人的一次自我批判和反思,隐喻的叙事手法荒诞、奇特,剧情离奇但又启人深思,可谓荒而不谬,我们会发现,奥斯卡的个人世界,竟是与人类的战争世界如此的格格不入,作为主人公,他更像一个旁观者。影片的批判范围早已不局限于战争,甚至包括了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欲望,影片中那段“耶稣敲不响奥斯卡的鼓”的剧情充满讽刺意味。)
23.《乱世启示录》(德国、法国、英国)
推荐:★★★
类型:历险
备注:又名《暴力启示录》、《残暴的人》、《食人魔》、《怪胎》
(雪朗多夫继《铁皮鼓》后的又一部二战片,作品可谓“荒而不谬”,以法国人亚伯的故事侧写纳粹的神学以及战争对人的摧残,影片镜头平稳冷静、毫不煽情。故事看似滑稽,但又启人深思。本片原名《食人魔》,隐喻战争的吞噬性。)
24.《纳粹军校》(德国)
推荐:★★★
类型:青春
备注:德国“终战”三部曲之一;又名《希特勒的男孩》
(“终战”三部曲以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二战,《帝国的毁灭》是从政界,《希望与反抗》是从民间,《纳粹军校》则是从军方。这又是一部谢罪片,有一个剧情是讲到校方为了训练学生们的作战本领,竟在树林里安排一群苏联少年供学生们猎杀,学生们怀着兴奋的心情上阵,可看到与他们同龄的少年们悲惨地死去们时,大家都沉默了,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反战情节。在扭曲的社会环境下,Albrech的不幸结局似乎是必然的,许多观众看完本片后喜欢上了这个角色。本片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在控诉纳粹教育的同时,并不把人物形象给单一化,如Albrech的父亲,他阴险、卑鄙,但虎毒不食子,听到Albrech死去的消息他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25.《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西德)
推荐:★★★
类型:爱情
备注:又名《玛丽布朗的婚姻》
(法斯宾德的代表作。德国战败前夕,玛丽娅与一个德国军官结了婚,这给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祸根……本片中的人物不能简单地以“好人”或者“坏人”来作评判,可以说这些人士的所作所为更像是人性的本质体现,人性的弱点只有潜伏期,没有治愈期……)
26.《六重唱》(德国、奥地利)
推荐:★★★
类型:爱情
备注:又名《红唇别恋》。改编自真人真事
(本片与其说是爱情片,不如说是友情片,真诚的友谊着实令人感动。六个志向远大的音乐爱好者相聚在一起,经历了艰辛的创作路程,最终成为了风靡欧洲的传奇乐队。乐队的成员们之间经常会为一些琐碎的事儿吵个脸红耳赤,但彼此之间的友谊从来没有动摇过,反而越加真诚,互相激励着对方前进。可是,就在他们的事业到达顶峰时,纳粹上台了,由于乐队中有三个犹太人,他们面临着灭顶之灾,要否离开自己深爱的德国,队员们产生了不同意见,然而尖锐的时局已不容他们作过多的考虑,在最后一次演出后,三个犹太队员踏上了告别祖国的道路……这部片子的名气不大,可故事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辉却一点不亚于《美丽人生》等黄金大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