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码快捷登录

搜索
baidu
摇滚王勇老师单编弹唱教程第十一集发布
查看: 7172|回复: 31

民族调式和弦材料 色彩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0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登陆,参与交流。无法注册或登陆请加QQ群:777694204 或Email:admin@cnkeyboard.net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从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读者可以了解到和弦的组成音的音级能够决定其是否是稳定和弦它与在原始数学模型中的位置是否有一定关系。如果三和弦的三个和弦音都是稳定音那么这个和弦就是稳定和弦。当然它的稳定性也和这些和弦音的音级有关,读者都知道民族调式主音上的三和弦并不是稳定和弦但是对比其它音级上的三和弦稳定性要高,这是已经证明过的。和声进行的动力就是由稳定性的不同而产生这也是从论证得到的论点。实际上和声进行的理论根源与和弦音的音级功能有直接关系。那么在原始数学模型中和弦的色彩是否也与和弦的音级有关呢?回答是肯定的,同时告诉读者音乐作品的色彩也与和弦音有关,指的是和弦音的音程。
笔者在翻阅读书笔记时,有一段学院派教材的读书记录是这样写道“六和弦在和弦的色彩与功能特性等方面与原位三和弦基本相同,••••••”,书中并没有给出任何“根据”[注1]。书中的这些结论是否正确,先不在琴上视听在随后从理论上确定它是什么色彩 。读者应当从中掌握分析方法了解应用价值。
在《音乐理论基础》71页有这样一句话“大调式的主音和其上方第三音为大三度,因为这个音程最能说明大调式的色彩。”。而在73页还有一句“小调式的主音和其上方第三音为小三度,因为这个音程最能说明小调式的色彩。”。这两句话定义了大小调式色彩,明确的告诉读者大小调式的色彩与主和弦的根音与三音之间的音程有着决定性的关系。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可以认为从低音到上一个音的音程有着决定性的关系。
不过到此作者并没有说明有定量含义的是什么样的色彩。定量分析的关键是大三度和小三度。联想到整体和弦概念又如何界定色彩呢?在《音乐理论基础》142页“大三和弦具有明亮的色彩,这种色彩是由于根音上的大三度造成的,••••••”,它的关键词是“明亮”。小调也有类似的论述,关键词是“暗淡”。通过在琴上视听比较实践证明书中的论点是正确的,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作为“公理”加以使用,作为后续论述的理论根据。大三度的“明亮”和小三度的“暗淡”,在现时生活中可以比喻成两个典型的温度,冰点为0度沸点为100度。
还有个影响色彩的因素,那就是根音到五音之间的音程。由于书中论述的是大小三和弦,它的根音到五音的音程是纯音程对色彩没有影响,因此根音到三音的音程就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作为理论上的概念,读者应当知道根音到五音的音程对色彩的影响,应当记住如下推论:小音程或减音程是暗淡色彩,而大音程或增音程是明亮色彩。
如:C 大调的主和弦第一转位是C/E,构成EGC 它的低音E到G 音程是小三度,而E到C的音数是“4”音程是“小六度”(《音乐理论基础》95页有解释)。这两个音程都是小音程,因此C/E这个六和弦确定是“暗淡”色彩,实际视听也是如此。
六和弦的低音到上一个音的音程是三度关系,可以明确色彩,而四六和弦低音到上一个音的音程不是三度关系因此色彩不明确。还有角调的主和弦的根音到三音是一个小三和弦明确是暗淡色彩。而商调的主和弦的三音是偏音因此它不能构成三度和弦,它的根音到三音不能构成大三度或小三度,因此色彩不明确。这样的分析读者明确了和弦的结构决定色彩。
对于和弦的色彩分级是很难用语言加以准确表达,更何况在同一个原始数学模型中根音到三音的音程相同色彩也有区别。如在大调的原始数学模型中Ⅳ级和弦与Ⅰ级和弦,都是大三和弦,它们的根音到三音都是大三度根音到五音都有是纯五度,但是Ⅳ级和弦比Ⅰ级和弦更明亮,有位网友把Ⅳ级和弦比喻成“飞”起来的感觉。另一个有说服力的范例是在七种自然音调式中从洛克利亚调式,弗里几亚调式,爱奥利亚调式,多利亚调式,密克索里底亚调式,伊奥尼亚调式到里底亚调式,它们的主和弦决定它们的色彩,主和弦的色彩是从暗淡逐渐变化到明亮。而它们的主和弦的根音到三音只有大小三度两种。它们的调式色彩也是从暗淡到明亮,排列顺序与原始数学模型一致。读者可以在琴上比较它们主和弦的色彩。在斯波索宾的一本基础书中(名字已经忘记)介绍了通过C和弦和Cm和弦的视听来比较明亮和暗淡是一个很好练耳方法。由于民族调式的和弦材料有些是非三度和弦[注2],它们的色彩不像三度和弦那么明确也不能使用上述三度和弦的色彩判断方法但是可以使用实际视听对比确定明亮还是暗淡。这是非三度和弦的不足之处,所以有的学者把它说成是中间色彩明暗不是很分明,琴上视听就有这样的音响效果。从这里还看到原始数学模型对于色彩的对比是有实用价值的,在下面的论述中将会看到它的应用。在原始数学模型中各级三和弦色彩的变化完全可以从它们有规律的内部结构变化中加以区分,这个变化是严格并且准确[注3]。前面提到在原始数学模型中最低位置的和弦比它上一级位置的和弦肯定要明亮,而最高位置的和弦也一定比它下一级和弦要暗淡。如在自然大调的原始数学模型中Ⅳ级和弦比Ⅰ级和弦明亮,在自然小调的原始数学模型中Ⅱ0级比Ⅴm级更暗淡。有一个客观事实必须明确,同是Ⅳ级它们的具体和弦可能不同,如C自然大调的Ⅳ级和弦是F大三和弦,而G自然大调的Ⅳ级是C大三和弦。问题的关键是这两个和弦的内部音程关系完全相同,即C自然大调的F和弦与G自然大调的C和弦的内部音程关系完全相同。这里指的是和弦的“完全音程”不仅仅是“简化音程”。什么是“完全音程”和“简化音程”?阅读完以下论述就会一目了然。

范例1:在同一个C 自然界大调中Ⅰ级和弦C大三和弦与Ⅳ级和弦F大三和弦对比它们 的音程从根音到三音都是大三度而根音到五音都是纯五度,两者没有区别。很自然它们色彩的区别无法用上述音程关系来解释。因为这样的和弦音程是“简化音程”。

范例2:在上述C自然大调中的C大三和弦与F大三和弦用“完全音程”来表达读者就会一目了然看出两者的区别。我们把和弦中所涉及的全部调式音阶的音级都列入其中构成“完全音程”:
C 和弦的构成音应当是:C,(D),E,(F),G。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全,全,半,全。
F和弦的构成音应当是:F,(G),A,(B),C。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全,全,全,半。
明显看出两者的区别在于半音位置的不同,这一丁点的区别决定了两个和弦色彩的差异。它们在同一个原始数学模型中的位置高度也不同,Ⅳ级低于Ⅰ级,Ⅳ级更为明亮。其中“半”音的多寡与“半”音的位置是区别色彩的关键。两者“半”音个数相同,但明显F和弦的“半”音位置要高。
当然在大小调式功能和声时代使用“简化音程”可以满足要求,事实上也都是这么作的。但是随着音乐理论的发展多元化的出现,要求更为细腻精度更高的理论支持时代这样的“简化音程”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读者也能看到“完全音程”比“简化音程”更为精确。在上述更为细致的色彩分析过程中只能使用“完全音程”。

范例3:对比C自然大调的Ⅳ级和弦与G自然大调Ⅳ级和弦的“完全音程”。
C自然大调的Ⅳ级和弦是F和弦,它的和弦构成应当说是:
F,(G),A,(B),C。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全,全,全,半(查看范例2)。
G自然大调的Ⅳ级和弦是C和弦,它的和弦构成应当说是:
C,(D),E,(#F),G。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全,全,全,半。与C自然大调的Ⅳ级和弦F大三和弦的“完全音程”惊人的一致。在两者各自的原始数学模型中Ⅳ级和弦的位置高度是相同的,它们的色彩必然相同。

范例4:a自然小调Ⅴm 和Ⅰm 两个和弦色彩比较。
Ⅴm 级和弦比Ⅰm级和弦要暗淡。来分析它们的内部结构。
Ⅴm 级和弦是:E,(F),G,(A),B。它的“完全音程”是:半,全,全,全。
Ⅰm级和弦是:A,(B),C,(D),E。它的“完全音程”是:全,半,全,全。
明显看出两者“半”音位置不同,Ⅴm 级和弦的“半”音位置要低,Ⅴm 级和弦要暗淡一些。

范例5:自然大调的Ⅶ0级和弦在原始数学模型中的位置最高,它的色彩最暗淡。它的“完全音程”的特点是什么?
以C自然大调的Ⅶ0级和弦Bdim减三和弦为例:
Ⅶ0级和弦是:B,(C),D,(E),F。“完全音程”是:半,全,全,半。“半”音多了一个,最暗淡。在和弦的“完全音程”中半音个数越多色彩越暗淡。

范例6:自然大、小调主和弦的色彩比较。
自然大调的原始数学模型是:Ⅶ0—Ⅲm—Ⅵm—Ⅱm—Ⅴ—Ⅰ—Ⅳ。
自然小调的原始数学模型是:Ⅱ0—Ⅴm—Ⅰm—Ⅳm—Ⅶ—Ⅲ—Ⅵ[注4]。
它们的主和弦位置高度不同,小调明显高于大调。直观上已经知道Ⅰm比Ⅰ要暗淡。再来比较它们的和弦结构。以1=C 为例。
Ⅰ和弦的和弦音:C,(D),E,(F),G。完全音程:全,全,半,全。
Ⅰm和弦的和弦音:A,(B),C,(D),E。完全音程:全,半,全,全。
明显半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Ⅰm的半音位置要低,色彩暗淡。

范例7:比较自然大调与自然小调原始数学模型中最高位置和弦色彩。
由“组成原理”产生如下两个原始数学模型。
自然大调原始数学模型:Ⅶ0—Ⅲm—Ⅵm—Ⅱm—Ⅴ—Ⅰ—Ⅳ。
自然小调原始数学模型:Ⅱ0—Ⅴm—Ⅰm—Ⅳm—Ⅶ—Ⅲ—Ⅵ。
1=C。
Ⅶ0的和弦音是:B,(C),D,(E),F。完全音程:半,全,全,半。
Ⅱ0的和弦音是:B,(C),D,(E),F。完全音程:半,全,全,半。
两者完全一致,色彩相同,最暗淡。
推论:
1、大小调式最低位置的两个和弦色彩相同,最明亮。
2、大小调式位置相同的两个和弦色彩相同。   

范例8:用三度和弦表达的原始数学模型中从最高位到最低位各级和弦的“完全音程”比较。
这个过程能够导出下面的一个结论,但是不要求读者模仿和死背硬记,防止出现“晕”的感觉。以下是原始数学模型中从高到低各级和弦的“完全音程”。
七楼  半,全,全,半。
六楼  半,全,全,全。
五楼  全,半,全,全。
四楼  全,半,全,全。
三楼  全,全,半,全。
二楼  全,全,半,全。
一楼  全,全,全,半。
它们的“完全音程”决定色彩, 与具体调式及其它因素无关。
实际上在一楼下面还应当说一层“地下室”,命名为“0楼”。它的“完全音程”是“全,全,全,全”,色彩应当说比一楼还要明亮。它就是增三和弦,当然这层地下室不常使用。

结论:
1、        半音个数多色彩暗淡。
2、        半音个数相同,半音位置在和弦中低的色彩暗淡。
3、半音个数相同,半音位置在和弦中也相同,那么在原始数学模型中位置高的和弦色彩暗淡。
举例:上述第五楼和第四楼的“完全音程”都是“全,半,全,全”。那么第五楼比第四楼暗淡,因为第五楼在原始数学模型中位置比第四楼要高。


[注1]这就是典型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什么是“艺术语言”?笔者已经在网上有过详细的论述。当你在网上读完什么是“艺术语言”之后你就会“理解”书中的这种论述方式。
[注2]指的是根音到三音的非三度音程。
[注3]笔者认为不仅理解结论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分析问题的方法。如同读者在中学时代学习牛顿定律不仅要学会定律的应用,更应当知道庶民的牛顿是如何成为彪炳史册的牛顿。
[注4] 自然小调原始数学模型是Ⅱ0—Ⅴm—Ⅰm—Ⅳm—Ⅶ—Ⅲ—Ⅵ。它的主和弦的位置比自然大调中的主和弦位置要高很多,这个原始数学模型是由“组成原理”推导而来是有“根据”的,不是人为无“根据”的假设。具体的旋律只能得出唯一的原始数学模型,不可能有两种以上的表达方式。
好像在一本参考文献中发现与上述“自然小调原始数学模型”背道而驰表达方式,是把自然小调的主和弦放到与自然大调主和弦相同的高度,并把减五度下行移到内部而两端是纯五度下行。笔者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存在严重问题,参考文献本身不仅没有指出它的理论“根据”,而且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无法解释自然小调自身的功能特点。笔者曾试图努力替他找到理论“根据”,结果还是以失败而告终,看来理论“根据”确实很重要。当然如果有那位读者怀疑笔者的观点,认为它是正确的可以把“根据”传到网上,至少应当得到加分。


评分

参与人数 1琴币 +5 收起 理由
qyjs + 5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0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色彩的变化

前面提到和弦的色彩与其在原始数学模型中的位置高低及内部结构有关,而和弦的色彩与和弦的协和稳定及进行力度等因素一样对音响效果有直接影响。读者常有这样一种观点,不管和声如何,只要“好听”就行,应当说这是对的。“好听”是目的也是读者追求完美的目标,又是检验和声写作的实践标准,所有的和声理论都强调在琴上视听就是这个道理。当我们真正理解和声理论之后一定会发现“和声理论”的真实目的是给读者指出一条达到“好听”通向“完美”的道路,也可以说是一条捷径。因此和声理论与“好听”是一致的。现在从和声的角度来讨论有关色彩变化过程的一些问题。
从原始数学模型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弦色彩随着位置由高到低逐渐变得明亮,这种变化是线性的,中间不会出现起伏。这样的线性色彩变化给人以平和的感受,因此在原始数学模型的讨论中强调和声进行力度,不突出色彩变化,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注1]。当我们一旦使原始数学模型产生某些变化,那么这种色彩的线性变化关系肯定要受到破坏,随之而来音响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它肯定会引起读者的注意,我们有责任必须深层次进行探讨[注2]。   
原始数学模型中的和弦替换是造成色彩“线性”受到影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下面以自然大调原始数学模型为例进行解释。

范例1、由和弦替换带来的色彩变化。
自然大调的原始数学模型:
Ⅶ0—Ⅲm—Ⅵm—Ⅱm—Ⅴ—Ⅰ—Ⅳ。
它是一个由纯五度下行逐级变化的表达式,注意!它的色彩也是逐渐由暗淡变到明亮,中间没有色彩的突变而产生的起伏。特别注意Ⅳ级最明亮!
现在从中截取和弦公式:
Ⅲm—Ⅵm—Ⅱm—Ⅴ—Ⅰ;
它的色彩也是逐渐由暗淡变到明亮的线性变化,中间没有色彩的突变而产生的起伏。但是也没有了最为明亮的Ⅳ级和弦。此时相对最明亮的和弦是Ⅰ级主和弦,这样的和声进行应当说是相当流畅的。色彩变化可能有些单调。
现在动用Ⅳ级和弦替换Ⅱm和弦,这可是极为常用的替换。构成:
Ⅲm—Ⅵm—Ⅳ—Ⅴ—Ⅰ;
中间的和弦变成了Ⅳ级,产生了Ⅳ—Ⅴ—Ⅰ的完全终止,明显破坏了原有的纯五度下行。由于Ⅳ级的加入使色彩规律发生了重大变化,色彩已经不是线性关系,中间出现了最亮的Ⅳ级和弦,它的音响效果读者完全能够在琴上视听比较。读者都知道在和声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色彩的变化就是这个意思,决不是没有充分“根据”的大小和弦的变换。当旋律的某些部分需要突出色彩,在和声写作时要注意在这个部位运用原始数学模型中相对突出色彩的和弦进行符合“组成原理”要求的合法的和弦替换,这应当理解为和声理论规定的使用技法。我们学习“色彩分析”就是从理论上支持色彩的应用进一步达到“好听”目的。

对于自然小调的原始数学模型而言,由于主和弦位置较高。在构成和弦公式时不能只考虑原始数学模型,必须考虑“组成原理”的第二部分内容,动用替换和移动和弦的方法提升低位和弦越过最高位和弦组成和弦公式。这样作法的本身就破坏了色彩的线性规律,客观上起到了丰富了色彩的变化。另一方面类似和声小调的使用也是丰富色彩的一种有效方法。

范例2、和声小调的色彩分析。
和声小调的突出变化是有导音,以前介绍过在林文信的教材中的《落叶》就是这样的范例。它的和声进行是:
Ⅰm—Ⅳm—Ⅶ7—Ⅲ—Ⅵ—Ⅱ0—Ⅴ7—Ⅰm。
明显看出绝大部分和弦根音是纯五度下行。从Ⅰm到Ⅵ的色彩是线性变化,规律是从暗淡逐渐到明亮,Ⅵ到Ⅱ0色彩突然从最明亮跳变到最暗淡并出现减五度下行,Ⅱ0到Ⅴ再到Ⅰm色彩由最暗淡经过较明亮的属和弦最终解决到暗淡的主和弦。它的属和弦是属七和弦较明亮。这个范例明显看出它的色彩变化是较丰富多彩,以上所有和弦的色彩可以从它们三和弦部分的组成音比较可以确定。其中Ⅴ7级和弦包含Ⅴ级三度和弦,可以构成“完全音程”。
从这样一个“色彩”侧面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音乐大师特别青睐和声小调。

范例3、比较和声小调Ⅴ与Ⅴm色彩。
Ⅴ级和弦的“完全音程”是:全,全,半,全。这个“完全音程”的高度在三楼或二楼。
Ⅴm级和弦的“完全音程”是:全,半,全,全。这个“完全音程”的高度在五楼或四楼。
明显Ⅴm级和弦比Ⅴ级和弦色彩要暗淡,Ⅴm级和弦所在楼层要高。
在琴上视听比较肯定也是这个结果。


[注1]原本是使用“简化音程”来定义色彩,现在使用“完全音程”来分析色彩。笔者认为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深入分析色彩的可能性。
[注2]读者要掌握方法,不要只死背硬记几个范例。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 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   您幸苦了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   您幸苦了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9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  顶了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2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谢谢老师,再拜读!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5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详尽的讲解,谢谢斑竹!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8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谢谢老师!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30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yangao1990 于 2013-9-30 10:54 编辑
scz 发表于 2012-2-10 10:10
色彩的变化

前面提到和弦的色彩与其在原始数学模型中的位置高低及内部结构有关,而和弦的色彩与和弦的协 ...


老师你好,有些问题需要提问,麻烦老师为我解答,谢谢

林文信的教材中的《落叶》
Ⅰm—Ⅳm—Ⅶ7—Ⅲ—Ⅵ—Ⅱ0—Ⅴ7—Ⅰm

按照老师的音乐理论,这个和弦进行是有问题的,是吗?

Ⅵ—Ⅱ0 是无法符合和声法则的,中间应该再加一个IVm,通过和弦代换到达最高位II0 (记得老师以前提到过小调模型中的这种和弦代换的)

那老师觉得林文信老师的作品是不是值得商榷?

补充内容 (2013-10-3 12:09):
老师可以回答一下我的问题吗?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30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呵呵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30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学习了。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8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yangao1990 于 2013-10-8 15:32 编辑
scz 发表于 2012-2-10 10:10
色彩的变化

前面提到和弦的色彩与其在原始数学模型中的位置高低及内部结构有关,而和弦的色彩与和弦的协 ...


老师你好,有些问题需要提问,麻烦老师为我解答,谢谢

林文信的教材中的《落叶》
Ⅰm—Ⅳm—Ⅶ7—Ⅲ—Ⅵ—Ⅱ0—Ⅴ7—Ⅰm

按照老师的音乐理论,这个和弦进行是有问题的,是吗?

Ⅵ—Ⅱ0 是无法符合和声法则的,中间应该再加一个IVm,通过和弦代换到达最高位II0 (记得老师以前提到过小调模型中的这种和弦代换的)

那老师觉得林文信老师的作品是不是值得商榷?

Ⅰm—Ⅳm—Ⅶ7—Ⅲ—Ⅵ ~ Ⅱ0—Ⅴ7—Ⅰm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0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你好,有些问题需要提问,麻烦老师为我解答,谢谢

林文信的教材中的《落叶》
Ⅰm—Ⅳm—Ⅶ7—Ⅲ—Ⅵ—Ⅱ0—Ⅴ7—Ⅰm

按照老师的音乐理论,这个和弦进行是有问题的,是吗?

Ⅵ—Ⅱ0 是无法符合和声法则的,中间应该再加一个IVm,通过和弦代换到达最高位II0 (记得老师以前提到过小调模型中的这种和弦代换的)

那老师觉得林文信老师的作品是不是值得商榷?

Ⅰm—Ⅳm—Ⅶ7—Ⅲ—Ⅵ ~ Ⅱ0—Ⅴ7—Ⅰm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0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好,阅读完了你的色彩分析,觉得观点很新颖,想进一步请教一下一些问题。

学生想问:
问题1:
和弦色彩是否是只能在某调式内的比较结果,如C大调内F和弦比C和弦要明亮(因为F和弦的位置最低)。那如果抛开调式的前提单就C和弦与F和弦比较,F和弦在任何情况下要比C和弦明亮(不涉及转位)吗?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0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2:
如何比较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的色彩?
老师的结论是“和弦的结构决定色彩” 那么和弦的转位必定改变了和弦的色彩
C原位:C,(D),E,(F),G。
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全,全,半,全。
C/E第一转位: E,(F),G ,(A),(B),C。
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半,全,全,全,半。
C/G第二转位:G,(A),(B),C,(D),E。
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全,全,半,全,全。

从学生视听上看这三个和弦的色彩明亮度由高到低是C/G > C > C/E
望老师批阅。
同时也引出一个问题,在比较和弦色彩的时候,(1)半音数的多少(2)半音位置高低(3)完全音程的总量,在这种多变量的情况下,先看哪个变量?
这三个变量的重要程度排序还望老师给出进一步的分析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0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yangao1990 于 2013-10-10 11:55 编辑
scz 发表于 2012-2-10 10:10
色彩的变化

前面提到和弦的色彩与其在原始数学模型中的位置高低及内部结构有关,而和弦的色彩与和弦的协 ...


问题3:
试比较C大调中,Cmajor,Fmajor,Gmajor,G7四者的色彩程度。
老师的文章都是以三和弦原位为讨论基础的,V7和弦G7在终止式当中也是常被使用到的例如:I - IV - V7 – I。C大调中,F和弦要被C和弦明亮已经被老师证明,同理在数学模型中G和弦比C和弦位置高所以交暗淡。听感上也的确是如此,在终止式中学生一直觉得G7是整个终止式的高潮,最为明亮的和弦,所以学生按照老师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G major :  G,(A),B,(C),D。
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全,全,半,全。
C major :  C,(D),E,(F),G。
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全,全,半,全。
F major  :  F,(G),A,(B),C。
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全,全,全,半。
G7 : G,(A),B,(C),D,(E),F。
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全,全,半,全,全,半。

G7虽然在半音数量上有两个,但是半音位置较高,且音程总量达到六个,要比三和弦的要多出两个。
由听感上色彩由高到低的排序是G7 > F > C > G
望老师批阅
在此学生还想请问老师,当遇到七和弦与三和弦之间相互比较色彩时,变量较多,如何进行比较?
(1)半音数的多少(2)半音位置高低(3)完全音程的总量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0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ryangao1990 发表于 2013-10-10 10:33
老师你好,有些问题需要提问,麻烦老师为我解答,谢谢

林文信的教材中的《落叶》

柯斯玛作曲的《落叶》原为是e小调,林文信使用没有问题而且在其它的一些参考文献中也发现有相同的应用但是都缺乏祥细的理论解释,而在《和声法则》中可以找出理论根据。
在西方古典音乐音乐和声理论中都是从大调讲起,因此读者对大调印象极为深刻而小调容易被忽略,由于从结构上区别于大调决定了小调可以使用基本上纯五度下行的整体和声进行模式(有一个减五度进行)。从大调的原始数学模型可以得出主和弦的位置很低,从组成和声语句的原理来看解决到主和弦的前部空间很大,因此在大调的和声中没有必要使用类似于《落叶》的和弦进行。而在小调中情况不同,它的主和弦位置很高其前部空间太小,如果还是按着大调的法则进行和声写作那么难度太大甚至无法完成。所以在西方访古典音乐理论中允许这样使用并延续到当代音乐的应用中,细心的读者会看到《落叶》旋律和和弦是“模进”这也是它的使用条件。但是读者一定要注意在这个和声进行中确实有一个非纯五度下行,从整体音响效果上看还是很好符合“模进”的要求。类似《落叶》的作品还有如巴赫《英国组曲》杜那耶夫斯基《红莓花儿开》都是e小调也都是经典作品。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0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scz老师功不可没啊,向您学习。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0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scz 发表于 2012-2-10 10:10
色彩的变化

前面提到和弦的色彩与其在原始数学模型中的位置高低及内部结构有关,而和弦的色彩与和弦的协 ...

问题4:
试比较G大调与C大调的顺阶和弦色彩程度
G major:F#dim,Bm,Em,Am,D,G,C
C major:Bdim,Em,Am,Dm,G,C,F
由于都是大调,所以各个音级的完全音程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大调起音不同,各个音级的和弦是不同的,学生在听感上C大调的每个音级上的和弦都要比G大调的同音级和弦要明亮,请问是否可以推断C大调要比G大调来得明亮?
老师在例子中比较过C自然大调的Ⅳ级和弦与G自然大调Ⅳ级和弦的“完全音程”,由于“在两者各自的原始数学模型中Ⅳ级和弦的位置高度是相同的,它们的色彩必然相同。”
学生想问问清楚,老师在此指的色彩相同的意思是说,C大调中Ⅳ级F和弦和G大调中Ⅳ级C和弦在其各自的调式之中都是处于最明亮的等级,它们在各自调式中处于相同的色彩地位。
请老师批阅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0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scz 发表于 2013-10-10 11:59
柯斯玛作曲的《落叶》原为是e小调,林文信使用没有问题而且在其它的一些参考文献中也发现有相同的应用但是 ...

所以老师的意思是说,虽然落叶无法完全符合和声法则的进行条件,但是在乐曲进行时出现了模进的低音进行,所以从听感上是可以接受的。是不是说学生不应该用当今的尺子去衡量古典时期的音乐,还是说从和声法则的角度来说,落叶完全有改进的空间和更好的和声进行。学生在此理解为落叶的和声进行是柯思马的个人音乐风格的体现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0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scz 发表于 2012-2-10 10:10
色彩的变化

前面提到和弦的色彩与其在原始数学模型中的位置高低及内部结构有关,而和弦的色彩与和弦的协 ...


学生想问:
问题5:
既然讲到了七和弦,学生就试着自己分析了一下

老师在范例8中用三度和弦表达的原始数学模型中从最高位到最低位各级和弦的“完全音程”比较。
得出了一到七楼的完全音程列表
以及三条结论。

拿C大调为例子,学生写出C大调顺阶七和弦并按照数学公式进行排列
Bm7(b5)
B,(C),D , (E),F,(G),A。
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半,全,全,半,全,全。
Em7
E,(F),G , (A),B,(C),D。
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半,全,全,全,半,全。
Am7
A,(B),C , (D),E,(F),G。
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全,半,全,全,半,全。
Dm7
D,(E),F , (G),A,(B),C。
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全,半,全,全,全,半。
G7
G,(A),B , (C),D,(E),F。
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全,全,半,全,全,半。
Cmajor7
C,(D),E , (F),G,(A),B。
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全,全,半,全,全,全。
Fmajor7
F,(G),A , (B),C,(D),E。
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全,全,全,半,全,全。

列出来之后发现大型和弦更加有力地证明了老师的理论,而且更加清晰的呈现。
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一个思考,是不是可以引入其他的和弦进行比较,比如不是C大调里的和弦C7,F7是否可以与以上和弦进行比较?
C7
C,(D),E , (F),G,(A),Bb。
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全,全,半,全,全,半。
F7
F,(G),A , (B),C,(D),Eb。
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全,全,全,半,全,半。
到此学生无法解答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因为C7与G7的完全音程关系完全一样,唯一的不同只是起音的不同。F7要比Fmajor7多一个半音,F7比Cmajor7其中一个半音高一个位置,由于多变量的产生,学生无法对这些和弦的色彩进行比较,有点像数学里的多元方程求解,希望老师能够解答我的问题。
学生希望可以多了解大型和弦,大型音阶的相关知识,因为学生对爵士,布鲁斯等音乐比较感兴趣,老师的多个理论都相当具有启发性,学生希望自己可以吃透老师的理论,可以跳出传统大小调,跳出三和弦,更好的了解各种风格的音乐形式,在学习中免不了遇到新的问题,请老师批注。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ryangao1990 发表于 2013-10-10 15:14
学生想问:
问题5:
既然讲到了七和弦,学生就试着自己分析了一下

你的学习精神可嘉,还没有来得急回复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柯斯玛的《落叶》不是他的个人风格而是西方古典音乐理论留下来的使用方法属于优秀的遗产,除了上面提到的几首经典之外还许多作曲家运用相同的技术手段完成这类模进的和声写作。不是说你不能使用另外的方法进行和声写作,很可能没有他们写的那样好也达不到他们的艺术水准,如果不信可以试试看你自己重新配和弦然后与原曲进行视听比较。
和弦的性质特点取决于和弦内部构成形式,色彩也不例外。七和弦的基础和弦是三和弦如G7是以G为基础构成,以至于高叠和弦也有相应的基础三和弦,在理论论述上不可能所有和弦面面俱到只能从三度叠置的和弦材料讲起,否则就不是讲述理论而是“和弦色彩手册”。由于这些和弦构成复杂色彩也复杂但是它们都带有个自的基础三和弦的色彩基因也有类似的规律,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必须通过视听比较来确定色彩变化特别是那些转位和弦已经破坏了三度叠置关系。和弦色彩的比较的实际意义是在具体音乐作品中,如同在西方古典音乐理论中强调和弦的调式意义。G7与G的视听比较过程中读者所突出关注的是和声进行倾向性紧张度等当然色彩也夹渣其中,往往不是单纯的色彩对比这是值得读者注意的问题。正文中结论的三条就是判别色彩的顺序,对于同类型的和弦是有效的。笔者认为这篇内容是具有探索和启发作用,因为西方古典音乐理论中没有相同的理论分析,读者就把它当作抛砖引玉。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1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scz 发表于 2013-10-11 11:16
你的学习精神可嘉,还没有来得急回复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柯斯玛的《落叶》不是他的个人风格而是西方古典 ...

谢谢老师给予的批阅。
学习音乐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

学生正在这条路上摸索着,老师的理论值的赞赏,学生佩服老师的音乐综合素养与长期积累。

还望老师抽点时间,具体批阅一下我的5个小问题。更希望老师给予学生启发而不是单一的答案

谢谢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31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讲解,我是新手,哎,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7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不太明白民族调式,谢谢了,全部收下了,好好学学,顶起来!!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8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斑竹   刚好要用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8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民族乐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编曲】♂蒜头 发表于 2013-4-5 16:56
非常详尽的讲解,谢谢斑竹!

你的头像是新加坡吴庆隆老师啊?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编曲】♂蒜头 发表于 2013-4-5 16:56
非常详尽的讲解,谢谢斑竹!

你的头像是新加坡吴庆隆老师啊?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编曲】♂蒜头 发表于 2013-4-5 16:56
非常详尽的讲解,谢谢斑竹!

你的头像是新加坡吴庆隆老师啊?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微信公众号|领红包|举报|黑屋|手机|Archiver|官方QQ群:777694204|键盘中国 ( 粤ICP备19059169号-1 )

GMT+8, 2025-8-28 01:15 , Processed in 0.114372 second(s), 8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