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10-9-4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主题
精华
积分649
贡献
ST
道具劵
|
马上登陆,参与交流。无法注册或登陆请加QQ群:777694204 或Email:admin@cnkeyboard.net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从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读者可以了解到和弦的组成音的音级能够决定其是否是稳定和弦它与在原始数学模型中的位置是否有一定关系。如果三和弦的三个和弦音都是稳定音那么这个和弦就是稳定和弦。当然它的稳定性也和这些和弦音的音级有关,读者都知道民族调式主音上的三和弦并不是稳定和弦但是对比其它音级上的三和弦稳定性要高,这是已经证明过的。和声进行的动力就是由稳定性的不同而产生这也是从论证得到的论点。实际上和声进行的理论根源与和弦音的音级功能有直接关系。那么在原始数学模型中和弦的色彩是否也与和弦的音级有关呢?回答是肯定的,同时告诉读者音乐作品的色彩也与和弦音有关,指的是和弦音的音程。
笔者在翻阅读书笔记时,有一段学院派教材的读书记录是这样写道“六和弦在和弦的色彩与功能特性等方面与原位三和弦基本相同,••••••”,书中并没有给出任何“根据”[注1]。书中的这些结论是否正确,先不在琴上视听在随后从理论上确定它是什么色彩 。读者应当从中掌握分析方法了解应用价值。
在《音乐理论基础》71页有这样一句话“大调式的主音和其上方第三音为大三度,因为这个音程最能说明大调式的色彩。”。而在73页还有一句“小调式的主音和其上方第三音为小三度,因为这个音程最能说明小调式的色彩。”。这两句话定义了大小调式色彩,明确的告诉读者大小调式的色彩与主和弦的根音与三音之间的音程有着决定性的关系。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可以认为从低音到上一个音的音程有着决定性的关系。
不过到此作者并没有说明有定量含义的是什么样的色彩。定量分析的关键是大三度和小三度。联想到整体和弦概念又如何界定色彩呢?在《音乐理论基础》142页“大三和弦具有明亮的色彩,这种色彩是由于根音上的大三度造成的,••••••”,它的关键词是“明亮”。小调也有类似的论述,关键词是“暗淡”。通过在琴上视听比较实践证明书中的论点是正确的,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作为“公理”加以使用,作为后续论述的理论根据。大三度的“明亮”和小三度的“暗淡”,在现时生活中可以比喻成两个典型的温度,冰点为0度沸点为100度。
还有个影响色彩的因素,那就是根音到五音之间的音程。由于书中论述的是大小三和弦,它的根音到五音的音程是纯音程对色彩没有影响,因此根音到三音的音程就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作为理论上的概念,读者应当知道根音到五音的音程对色彩的影响,应当记住如下推论:小音程或减音程是暗淡色彩,而大音程或增音程是明亮色彩。
如:C 大调的主和弦第一转位是C/E,构成EGC 它的低音E到G 音程是小三度,而E到C的音数是“4”音程是“小六度”(《音乐理论基础》95页有解释)。这两个音程都是小音程,因此C/E这个六和弦确定是“暗淡”色彩,实际视听也是如此。
六和弦的低音到上一个音的音程是三度关系,可以明确色彩,而四六和弦低音到上一个音的音程不是三度关系因此色彩不明确。还有角调的主和弦的根音到三音是一个小三和弦明确是暗淡色彩。而商调的主和弦的三音是偏音因此它不能构成三度和弦,它的根音到三音不能构成大三度或小三度,因此色彩不明确。这样的分析读者明确了和弦的结构决定色彩。
对于和弦的色彩分级是很难用语言加以准确表达,更何况在同一个原始数学模型中根音到三音的音程相同色彩也有区别。如在大调的原始数学模型中Ⅳ级和弦与Ⅰ级和弦,都是大三和弦,它们的根音到三音都是大三度根音到五音都有是纯五度,但是Ⅳ级和弦比Ⅰ级和弦更明亮,有位网友把Ⅳ级和弦比喻成“飞”起来的感觉。另一个有说服力的范例是在七种自然音调式中从洛克利亚调式,弗里几亚调式,爱奥利亚调式,多利亚调式,密克索里底亚调式,伊奥尼亚调式到里底亚调式,它们的主和弦决定它们的色彩,主和弦的色彩是从暗淡逐渐变化到明亮。而它们的主和弦的根音到三音只有大小三度两种。它们的调式色彩也是从暗淡到明亮,排列顺序与原始数学模型一致。读者可以在琴上比较它们主和弦的色彩。在斯波索宾的一本基础书中(名字已经忘记)介绍了通过C和弦和Cm和弦的视听来比较明亮和暗淡是一个很好练耳方法。由于民族调式的和弦材料有些是非三度和弦[注2],它们的色彩不像三度和弦那么明确也不能使用上述三度和弦的色彩判断方法但是可以使用实际视听对比确定明亮还是暗淡。这是非三度和弦的不足之处,所以有的学者把它说成是中间色彩明暗不是很分明,琴上视听就有这样的音响效果。从这里还看到原始数学模型对于色彩的对比是有实用价值的,在下面的论述中将会看到它的应用。在原始数学模型中各级三和弦色彩的变化完全可以从它们有规律的内部结构变化中加以区分,这个变化是严格并且准确[注3]。前面提到在原始数学模型中最低位置的和弦比它上一级位置的和弦肯定要明亮,而最高位置的和弦也一定比它下一级和弦要暗淡。如在自然大调的原始数学模型中Ⅳ级和弦比Ⅰ级和弦明亮,在自然小调的原始数学模型中Ⅱ0级比Ⅴm级更暗淡。有一个客观事实必须明确,同是Ⅳ级它们的具体和弦可能不同,如C自然大调的Ⅳ级和弦是F大三和弦,而G自然大调的Ⅳ级是C大三和弦。问题的关键是这两个和弦的内部音程关系完全相同,即C自然大调的F和弦与G自然大调的C和弦的内部音程关系完全相同。这里指的是和弦的“完全音程”不仅仅是“简化音程”。什么是“完全音程”和“简化音程”?阅读完以下论述就会一目了然。
范例1:在同一个C 自然界大调中Ⅰ级和弦C大三和弦与Ⅳ级和弦F大三和弦对比它们 的音程从根音到三音都是大三度而根音到五音都是纯五度,两者没有区别。很自然它们色彩的区别无法用上述音程关系来解释。因为这样的和弦音程是“简化音程”。
范例2:在上述C自然大调中的C大三和弦与F大三和弦用“完全音程”来表达读者就会一目了然看出两者的区别。我们把和弦中所涉及的全部调式音阶的音级都列入其中构成“完全音程”:
C 和弦的构成音应当是:C,(D),E,(F),G。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全,全,半,全。
F和弦的构成音应当是:F,(G),A,(B),C。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全,全,全,半。
明显看出两者的区别在于半音位置的不同,这一丁点的区别决定了两个和弦色彩的差异。它们在同一个原始数学模型中的位置高度也不同,Ⅳ级低于Ⅰ级,Ⅳ级更为明亮。其中“半”音的多寡与“半”音的位置是区别色彩的关键。两者“半”音个数相同,但明显F和弦的“半”音位置要高。
当然在大小调式功能和声时代使用“简化音程”可以满足要求,事实上也都是这么作的。但是随着音乐理论的发展多元化的出现,要求更为细腻精度更高的理论支持时代这样的“简化音程”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读者也能看到“完全音程”比“简化音程”更为精确。在上述更为细致的色彩分析过程中只能使用“完全音程”。
范例3:对比C自然大调的Ⅳ级和弦与G自然大调Ⅳ级和弦的“完全音程”。
C自然大调的Ⅳ级和弦是F和弦,它的和弦构成应当说是:
F,(G),A,(B),C。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全,全,全,半(查看范例2)。
G自然大调的Ⅳ级和弦是C和弦,它的和弦构成应当说是:
C,(D),E,(#F),G。它的“完全音程”关系是:全,全,全,半。与C自然大调的Ⅳ级和弦F大三和弦的“完全音程”惊人的一致。在两者各自的原始数学模型中Ⅳ级和弦的位置高度是相同的,它们的色彩必然相同。
范例4:a自然小调Ⅴm 和Ⅰm 两个和弦色彩比较。
Ⅴm 级和弦比Ⅰm级和弦要暗淡。来分析它们的内部结构。
Ⅴm 级和弦是:E,(F),G,(A),B。它的“完全音程”是:半,全,全,全。
Ⅰm级和弦是:A,(B),C,(D),E。它的“完全音程”是:全,半,全,全。
明显看出两者“半”音位置不同,Ⅴm 级和弦的“半”音位置要低,Ⅴm 级和弦要暗淡一些。
范例5:自然大调的Ⅶ0级和弦在原始数学模型中的位置最高,它的色彩最暗淡。它的“完全音程”的特点是什么?
以C自然大调的Ⅶ0级和弦Bdim减三和弦为例:
Ⅶ0级和弦是:B,(C),D,(E),F。“完全音程”是:半,全,全,半。“半”音多了一个,最暗淡。在和弦的“完全音程”中半音个数越多色彩越暗淡。
范例6:自然大、小调主和弦的色彩比较。
自然大调的原始数学模型是:Ⅶ0—Ⅲm—Ⅵm—Ⅱm—Ⅴ—Ⅰ—Ⅳ。
自然小调的原始数学模型是:Ⅱ0—Ⅴm—Ⅰm—Ⅳm—Ⅶ—Ⅲ—Ⅵ[注4]。
它们的主和弦位置高度不同,小调明显高于大调。直观上已经知道Ⅰm比Ⅰ要暗淡。再来比较它们的和弦结构。以1=C 为例。
Ⅰ和弦的和弦音:C,(D),E,(F),G。完全音程:全,全,半,全。
Ⅰm和弦的和弦音:A,(B),C,(D),E。完全音程:全,半,全,全。
明显半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Ⅰm的半音位置要低,色彩暗淡。
范例7:比较自然大调与自然小调原始数学模型中最高位置和弦色彩。
由“组成原理”产生如下两个原始数学模型。
自然大调原始数学模型:Ⅶ0—Ⅲm—Ⅵm—Ⅱm—Ⅴ—Ⅰ—Ⅳ。
自然小调原始数学模型:Ⅱ0—Ⅴm—Ⅰm—Ⅳm—Ⅶ—Ⅲ—Ⅵ。
1=C。
Ⅶ0的和弦音是:B,(C),D,(E),F。完全音程:半,全,全,半。
Ⅱ0的和弦音是:B,(C),D,(E),F。完全音程:半,全,全,半。
两者完全一致,色彩相同,最暗淡。
推论:
1、大小调式最低位置的两个和弦色彩相同,最明亮。
2、大小调式位置相同的两个和弦色彩相同。
范例8:用三度和弦表达的原始数学模型中从最高位到最低位各级和弦的“完全音程”比较。
这个过程能够导出下面的一个结论,但是不要求读者模仿和死背硬记,防止出现“晕”的感觉。以下是原始数学模型中从高到低各级和弦的“完全音程”。
七楼 半,全,全,半。
六楼 半,全,全,全。
五楼 全,半,全,全。
四楼 全,半,全,全。
三楼 全,全,半,全。
二楼 全,全,半,全。
一楼 全,全,全,半。
它们的“完全音程”决定色彩, 与具体调式及其它因素无关。
实际上在一楼下面还应当说一层“地下室”,命名为“0楼”。它的“完全音程”是“全,全,全,全”,色彩应当说比一楼还要明亮。它就是增三和弦,当然这层地下室不常使用。
结论:
1、 半音个数多色彩暗淡。
2、 半音个数相同,半音位置在和弦中低的色彩暗淡。
3、半音个数相同,半音位置在和弦中也相同,那么在原始数学模型中位置高的和弦色彩暗淡。
举例:上述第五楼和第四楼的“完全音程”都是“全,半,全,全”。那么第五楼比第四楼暗淡,因为第五楼在原始数学模型中位置比第四楼要高。
[注1]这就是典型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什么是“艺术语言”?笔者已经在网上有过详细的论述。当你在网上读完什么是“艺术语言”之后你就会“理解”书中的这种论述方式。
[注2]指的是根音到三音的非三度音程。
[注3]笔者认为不仅理解结论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分析问题的方法。如同读者在中学时代学习牛顿定律不仅要学会定律的应用,更应当知道庶民的牛顿是如何成为彪炳史册的牛顿。
[注4] 自然小调原始数学模型是Ⅱ0—Ⅴm—Ⅰm—Ⅳm—Ⅶ—Ⅲ—Ⅵ。它的主和弦的位置比自然大调中的主和弦位置要高很多,这个原始数学模型是由“组成原理”推导而来是有“根据”的,不是人为无“根据”的假设。具体的旋律只能得出唯一的原始数学模型,不可能有两种以上的表达方式。
好像在一本参考文献中发现与上述“自然小调原始数学模型”背道而驰表达方式,是把自然小调的主和弦放到与自然大调主和弦相同的高度,并把减五度下行移到内部而两端是纯五度下行。笔者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存在严重问题,参考文献本身不仅没有指出它的理论“根据”,而且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无法解释自然小调自身的功能特点。笔者曾试图努力替他找到理论“根据”,结果还是以失败而告终,看来理论“根据”确实很重要。当然如果有那位读者怀疑笔者的观点,认为它是正确的可以把“根据”传到网上,至少应当得到加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