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04-3-11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主题
精华
积分469
贡献 
ST 
道具劵 
 | 
| 我调钢琴,是这样调的(来自本人的总结): (一)基准音组(f-e1)12个音的粗调。我经常碰到的是几年不调,要“算总账”的钢琴,如何保证调律质量?这类琴,基准音组基本上要调两遍的,一遍不大可能把音准稳住。琴弦,弦码,铁架,音板等各处的应力的改变,释放,稳定是动态的,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以调了一遍的基准音组来复制八度向两边扩展,到最后,通常误差会很大。调音有点特殊,后面的音都以前面的音为基准,前面搞错了,后面的工作都是白搭,白费劲。
 
 粗调,顾名思义,对音准的精确度要求不太高,但要快速。所以,可以使用音准仪来作为相对客观和准确的“标尺”。为了提高效率,可先用长绒条用一字螺丝刀塞到中音区每音之间的缝隙中,只让中间的弦发声,一定要覆盖基准音组各音。
 
 (二)基准音组以上(f1-c5)各音的粗调。这时不能依靠仪器,全凭耳朵。也不用太精细,基本上差不多就行了,调到长绒条覆盖不到的地方,就改用塑料小夹,长绒条先不要拆。这个过程可以先让最容易走音的中,高音区的琴弦,弦码,铁架,音板等先适应一下标准的应力,为下一步精调的音准稳定性打下基础。
 
 (三)基准音组的精调。利用音准仪的发声功能,把440赫兹的a1音调准。如果用音叉取音也行,但我嫌太麻烦,而且有时还不太准确:气温,音叉本身的质量和磕碰损伤,都对音准有影响,电子的就比较有保证了。音质再差的cd机,放出来的声音也不会跑调的,作为理工科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本人很明白这一点,还有,我可以让它一直响到我调准为止,不用反复敲来敲去。a1音调准后,再把低八度的a音调准。这两个音最重要,一定要反复验证,不能有丝毫的“拍音”存在。再从a开始,用上四度,下五度的顺序把基准音组的12个音的黑白键调准。这里也是有窍门的:记住每一个四五度的拍频,可以用有秒针的手表来辅助,以减少误差。当中调到个别音时要回过头来用三度,甚至使用音准仪来验证(虽说它的精确度不太高,但是太离谱的偏高偏低还是能显示出来的),一不小心,误差就会累积,到最后音准合不拢,那就麻烦了。至于每一个四,五度的拍频的数据具体是多少多少,就请各位允许我保留这个小小的秘密吧,嘻嘻。这一步很重要,要细之又细,精益求精。最后,用五度,四度,三度来检验基准音组的音准,如果由低音到高音,拍频依次由慢变快,就绝对可以了,证明误差很小很小,我不能消灭误差,但能减少误差,这是自然定律来的,呵呵。
 
 (四)基准音组以下(A2-e)各音的精调。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也不调两遍呢?”其实,这部分音区琴弦长,扳手扭动的幅度可以大些,音高容易稳定,如果不是弦轴松旷的话,一般不用调两遍的。到了最低音区,基音通常已经不太容易听得清,可以把部分身体靠在琴体上,感受它的振动,如果感到振动是“平和顺直”的,就表明到了“纯点”了。
 
 (五)基准音组及以上(e-c5)各音的精调。这时,可以一边边拆长绒条,一边调同度,记住,到了基准音组以上时,要重新以第二遍调的基准音组来取音,八度,同度……以此反复直到最高音c5。也许你会发现,刚刚调过的中高音区有些失准了,这不是你的水平问题,而是物理规律:钢琴的发音部件是一个应力发散平衡的整体,各个部分是互相牵制的。调音就是打破原有的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低音弦和中高音弦是呈一定的角度交叉排列的,而低音琴弦的拉力很大的,低音弦调准了,势必或多或少影响到中高音区的音准。就像一个羽毛球拍,把纬线拉紧,经线必然会变松,反之亦然,道理就这么简单。你也许还会发现,八度取音时,个别刚调过没多久的低八度音又开始同度不纯了,出现“摆尾音”,“猫叫音”,而且,同度的三根弦里面,十之八九是最右边的弦(也就是说相对最短的弦)跑音。没办法,短的琴弦音准稳定性相对差,只能耐心地再调好,然后取右边的八度音了。为了进一步减少误差,调好的音可以用下方十六度的音来最后验证确定,就比较保险了。到了最高音那一组,音短,尖,杂音大,有时八度也难听得清。就要多些弹音阶来验证,多相信直觉,多弹少动,等到出现一个纯净的“亮点”,稳住它就行了。
 
 
 |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