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码快捷登录

搜索
baidu
音符之声扩展包豪华版V6重磅发布: s670 770 970 775 975 sx700 sx900 Genos Tyros5
查看: 3484|回复: 7

软音源8层采样却不如电钢3层的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0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登陆,参与交流。无法注册或登陆请加QQ群:777694204 或Email:admin@cnkeyboard.net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今天拿了P120s回来试验,发现力度慢慢增强的时候,没有感觉到不同采样之间的切换,过渡比较平稳。

而我以前用的软音源,无论是两层采样(Hypersonic)还是某些音源号称的8层采样,在两个采样之间的力度过渡的时候,声音有明显的不同。

初步判定电钢采用了特殊的插值算法来实现采样之间的平滑过渡,而Kontakt,GigaStudio这些软件却没有这种功能,仅仅是把不同采样分布到不同的力度区域,再加上声音的强弱变化来模拟。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软件公司宁可对一个键采那么多样也不愿意在算法上下点功夫?难到现代的微处理器还不能胜任这样的计算吗?还是说这些公司故意留了一手,不愿意给硬件音源带来太大的冲击?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发表于 2006-1-10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这是个伪问题
“发现力度慢慢增强的时候,没有感觉到不同采样之间的切换,过渡比较平稳。"。从逻辑上来推理:如果采样分层数不够多,不可能平稳过渡。前提是数字音源
我一直认为,数字技术没必要区分软硬。或者说,本质上没有区别。就好象ROM和RAM的区别。不过一个是靠硬件固化的,一个可擦写罢了
但是的确存在某些软件音源无法超越同类硬件的现象。这是因为生产厂家受到商业利润的驱动导致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Playability,可弹性,是一件乐器的物理特性, 是数字乐器的数字内核以外的因素。如触感,力度变化和音色之间的联系。

音质和逼真度方面是另外的问题。一般数码钢琴和海量采样的软件音源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但是如果你没有顶级的midi键盘,并且仔细的做好针对软音源的力度曲线优化,即便是Ivory也不会让你玩得爽。(别指望p60/120,这2个型号基本上输出不了120以上的力度值。)

某些很便宜的yamaha psr就有很好的“可弹性”,或者说很好玩,很好弹。但是录下来听听...A piece of shit!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索多玛的说法。
采样的级数越多,声音的平滑度应该越好!
况且,现在许多以插件形式发布的软音源,不再依赖诸如gigastudio、kontakt等软采样器,它们的界面都表现的非常的友好,而且,不少都增加了力度曲线调整、音色平滑度调节等功能。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软音源要适应各种不同的输入设备,因此就像ChinaMobro所说的,可弹性很差。好比电脑游戏,无论硬件配置还是软体容量上都要几倍于3-4年前的主流游戏机,但是他们的操作性、”游戏性“未必赶的上这些硬件配置可怜的游戏机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难了

你们都研究到那了?说的我云山雾照的,看来要学的真多,当年不弹吉他好了,直接弹琴懂的就肯定多了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软音源主要是用于音乐制作,必须给编曲者和混音师留出足够的可调空间,很普通的软音色,只要会调,都能够做出很好的成品来,而P120电钢带的音色,效果都加好了,如果制作人不喜欢,也没有调整余地,所以,制作电脑音乐我宁可用Hypersonic的钢琴也不想用P120的音色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即使只有两层采样,只要采取适当的数学算法,就可以实现它们之间的平滑过渡,例如各种插值算法。只是说"插值"方法是一种近似,不一定就会体现真实乐器的效果。

一些电钢实现了相邻采样之间的无缝衔接,我相信有相应的数学变换在里面,而决不是加了一些效果那么简单。这些算法在目前的软音源上似乎还看不到。
温馨提示: 发帖标题请概括内容,回帖请勿使用无意义字符或纯表情。积极参与发帖回帖交流能提高会员等级(提升下载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微信公众号|领红包|举报|黑屋|手机|Archiver|官方QQ群:777694204|键盘中国 ( 粤ICP备19059169号-1 )

GMT+8, 2025-11-4 00:03 , Processed in 0.051178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