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04-12-16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主题
精华
积分5249
贡献
ST
道具劵
|
马上登陆,参与交流。无法注册或登陆请加QQ群:777694204 或Email:admin@cnkeyboard.net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为何《中国最强音》不受待见
2013-05-12 08:36:21 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北京)
常江
湖南卫视推出的大型励志音乐类真人秀节目《中国最强音》刚刚播出,就“博”得了全国观众的一片倒彩。网友们的评价,刻薄之余,也很有创意。例如,有人说:《中国最强音》不如改叫《我不是歌手》。还有人说,芒果台办了一个插播广告比节目还好看。观众的苛责,自然有调侃的意味。但即便如此,节目的制作水准也的确成问题,如很多专业人士指出的剪辑节奏拖沓、步调混乱,是节目不好看的重要原因。
一档电视节目好看与否,制作者说了不算,观众说了算。两者的地位既不对等,且没什么道理可讲。前几天有媒体采访我,问及为何《中国最强音》如此不受待见,我答:观众不喜欢呗,这有什么可说。但至于为何观众不喜欢,除节目本身不好看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倒是可以说一说。
如《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一样,《中国最强音》并非原创节目,而是以美国真人秀节目《X档案》为主要模板。也就是说,是一档模式引进的节目。事实上,我们如今看到的绝大部分真人秀节目,都是模式引进的产物。我的一位好朋友在一家颇有规模的电视制作公司负责模式引进业务,他对我说:西方国家,但凡有一点规模的模式公司,基本上都被中国电视台和制作公司“掏空了”。很多电视台的负责人对于自创模式频频刁难,却认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一味要求手下的人去拼命购买,恨不得再撞到个“中国好声音”来。
电视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最强音》的遭遇,可以折射社会文化中的某些共通的问题。例如,在教育体系中,“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思路就极为盛行。好友在北京某大学负责外教的管理工作,因校方提出了“国际化”程度的硬性指标,亦即学校的外籍教师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因此,“什么阿猫阿狗都来应聘,留下的也多是些阿猫阿狗”。很多在英国、美国连工作都找不到的年轻人,只因有着外国人的身份,便在中国成了大学讲师。他们对中国几无了解,讲授的课程也并不为学生所喜爱,但他们充实着教育体系的“国际化”之梦,一如《中国最强音》这样粗制滥造的节目,也充实着中国电视的“模式引进”之梦一样。
美国Discovery频道2009年播出的纪录片People s Republic of Capitalism,如是描述经济腾飞中的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在他们看来,只要是外国来的东西,都是好的。当然,片中指的主要是外国的商品。四年之后的今日,有形的商品渐渐不再唯外国马首是瞻,无形的文化却依然套用着老的路数。很多学者曾经指出过,社会的变迁,首先是器物上的,其次是制度上的,最后才是观念上的。当下中国社会的变迁,便徘徊于制度和观念的层面。器物的自信,源自经济的蓬勃发展;而观念的种种失调,则源自文化的不自信。不光电视,不光教育,因循守旧、惧怕创新,对一些人来说,创新意味着风险,“拿来”最是方便。从哪拿?当然是从外国拿。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却于“创造”的领域甚少建树,这实在是件令人遗憾的事。
文化创新的慵懒,其实折射出文化生产者急功近利的心态。外国电视节目模式的草率引进,无外因其成本低、收益高,又可省去自行思考的麻烦。但正因这样的慵懒,当下的文化建设方如此草率。经济越发达,我们反而愈发无法说清“中国文化是什么”了。我并不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事实上,这篇文章也与文化的保守与开放与否没有关系。好的东西,自然可以坦坦荡荡地拿来;但拿来的初衷和动机,却值得我们好好思索。北京正在成为国际化的大都会,外国人纷纷涌入,淘金也好,谋生也罢,熙熙攘攘,形形色色,他们涌入中国的理由,和我们涌入纽约、伦敦、巴黎的理由,是否相同?《中国最强音》的首秀以嘶哑的方式吼出了这场全体“文化人”的梦魇:外表的繁荣之下,是底子的虚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