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06-11-21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主题
精华
积分361
贡献
ST
道具劵
|

楼主 |
发表于 2007-4-26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音乐人——德彪西 DEBUSSY
克劳德·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
德彪西于1862年8月22日出生在巴黎近郊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虽然他并非出身音乐世家,也没有良好的音乐环境,但他却十分热爱音乐,幼年时就显露出显著的音乐才能。他七岁开始学习钢琴,十一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
德彪西在音乐学院学习时,就显露出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他在自己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打破陈规、探索新领域的强烈愿望。为了寻求一种新的音响组合,他常常在钢琴上连续弹奏一串串的增***、九***、十一***以及全音音阶等等。
他弹奏的***,全然不按照传统规则予以预备和解决。为此,他常常遭到教师们的责备。 1880年,德彪西到俄国担任了柴科斯基的至交——梅克夫人的家庭钢琴师。这个机会使他受益非浅。他由此开始接触到许多俄国音乐大师的作品,特别是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这位大师的极富特色的新颖和声,对年轻的德彪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他后来所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1884年,德彪西以大合唱《浪荡儿》荣获罗马大奖。从此,他的创作活动逐渐频繁起来,同时,他还广泛结交当时欧洲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作曲家,并对瓦格纳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90年以后,德彪西和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结识,他加入了以马拉美为首的巴黎文艺沙龙。在这里,德彪西结识了许多青年艺术家。他经常参加他们的艺术讨论聚会,这些艺术家们的一些全新的艺术观点和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德彪西。他开始欣赏他们的诗,并为这些诗歌谱曲。这时,他的音乐已开始带有“印象主义”色彩,并逐渐发展成为他最后总的艺术风格。?
德彪西的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相去甚运。在他的作品中已看不到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结构、深刻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也看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和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他的和声细腻、繁复,配器新奇而富 有色彩,旋律略带冷漠飘忽的感觉,这都是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所不具备的。 德彪西一生创作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他的作品每首都有其突出的特色。他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典范,其中著名的有:歌剧《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夜曲》,三首交响素描《大海》,钢琴曲《版画集》等,此外还有一些声器乐和室内乐作品。
德彪西的音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他那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对二十世纪现代音乐起到了直接影响作用。因此德彪西又往往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1918年3月15日,这位伟大的印象派音乐大师,因患癌症于巴黎逝世,终年五十五岁。
古典音乐人——肖 邦 CHOPIN
波兰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弗里德里克·肖邦,于1810年生于华沙。他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肖邦很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他六岁开始跟随契尼学习钢琴,七岁便在私人音乐会上演奏;九岁在慈善音乐会上演奏罗维支的钢琴协奏曲而使听众大为震惊,被誉为钢琴演奏的天才;十岁创作一首进行曲献给了康斯坦丁大公;十二岁跟艾尔斯纳学习作曲。1826年,16岁的肖邦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这时他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都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肖邦对祖国波兰怀有深厚的感情。1830年11月,他怀装祖国的泥土,和朋友一起到欧洲各地旅行演出。1831年10月,他在旅途中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后万分悲恸,愤然写出了《革命练习曲》这一充满***的伟大作品。此后他定居在巴黎。尽管在这里他赢得了欧洲一流钢琴家的声誉,但他却时刻思念着自己的祖国。肖邦后半生在自己的许多作品中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和亡国的悲愤之情。1837年,他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坚强性格。1849年10月17日,年仅37岁的天才音乐家肖邦在巴黎病逝。临终前他嘱咐姐姐,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
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他通过钢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诗意,把钢琴的表现力发挥到了精彩绝伦的境界。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著名的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叙事曲》、四部《谐谑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兴曲》等等。
舒曼曾称赞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波兰不会灭亡。”
古典音乐人——勃拉姆斯 BRAHMS
在十九世纪欧洲音乐发展史中,勃拉姆斯是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继贝多芬以后的德奥古典音乐的直接继承者,同时也是浪漫主义和德国民间音乐的杰出代表。约翰尼斯·勃拉姆斯于1833年5月7日出生在德国汉堡的一个市民家庭里。父亲约翰·雅克是一位职业乐师,他能够演奏多种管弦乐器,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勃拉姆斯受父亲影响,自幼便喜爱音乐,向父亲学习小提琴、大提琴和圆号,在父亲的教导下走上了音乐事业的道路。
勃拉姆斯童年生活贫困,十三岁时就在酒店里为人伴奏,以帮助父亲增加一些家庭收入。这时的勃拉姆斯已经开始显露出不同寻常的音乐才华,就在这一时期,他开始尝试作曲,并写下了一百五十多首乐曲。这些作品虽然是勃拉姆斯为生活所迫而写,但它们却锻炼了勃拉姆斯的写作能力,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勃拉姆斯在十四、五岁时,已能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并开始了以音乐为职业的独立生活。作为一个青年作曲家,他已写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作品。1853年,二十岁的勃拉姆斯离开了家乡汉堡,同小提琴家雷门尼一同前往欧洲各地旅行演出。在这次旅行中,经雷门尼介绍,勃拉姆斯结识了著名的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接着又在魏玛结识了李斯特,在杜塞尔多结识了舒曼。这些会见,对勃拉姆斯以后的创作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从这些前辈音乐家那里得到了许多帮助。特别是舒曼,他首先发现了勃拉姆斯的惊人音乐天才并向公众热情地介绍这位天才青年音乐家。
勃拉姆斯的创作生涯较为曲折的。在十九世纪中期,新的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已开始蓬勃发展,勃拉姆斯的艺术观点则倾向于古典主义,他努力保持和继承贝多芬式的古典音乐传统,在创作上也力求形式的完整。
勃拉姆斯音乐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风格也较为庄重严肃。他的写作技巧极为高超,和声和配器手法丰富多彩。他的交响曲气势宏伟,而抒情小品又极为优雅动听。
勃拉姆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到音乐形式的各个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四部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协奏曲、几首管弦乐序曲、二十多首匈牙利舞曲以及《德意志安魂曲》和许多室内乐。?
勃拉姆斯的作品中处处存在着德奥民间音乐的因素,这种纯洁、质朴的民间音乐元素在他的笔下达到了神化的境地。 勃拉姆斯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作曲家,由于他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德奥古典音乐,音乐史上常把他和巴赫、贝多芬并列,称为近代音乐发展史上的“三B”。
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因患癌症在维也纳逝世,终年六十四岁。
古典音乐人——鲍罗廷 BORODIN
亚历山大·波尔菲里耶维奇·鲍罗廷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作曲家,“强力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还是一位卓越的化学家。他一生从事科学研究和音乐创作,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事业领域内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创作的音乐对整个俄罗斯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本人也是俄罗斯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位突出人物。?
鲍罗廷于1833年11月11日出生在俄罗斯的彼得堡。他原本是高加索的乔治亚亲王盖地诺夫和一位军医夫人的私生子,为此,他只能作为亲王的农奴包里斯·鲍罗廷的儿子。他从小由母亲带大,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天资聪颖,能精通几国语言,并很快在科学与音乐方面显露出超人的天才。他九岁时开始音乐的启蒙,学习演奏长笛和大提琴。十四岁时开始作曲,并发表了一首长笛协奏曲和一首弦乐三重奏。1850年进入彼得堡医药学院学习化学。1855年毕业留校任教。三年后,二十五岁的鲍罗廷获得化学博士学位。1862年,鲍罗廷结识了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对这位作曲家所倡导的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主张十分赞赏,从此他便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从事音乐创作,并加入了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五人“强力集团”。
鲍罗廷的创作中英雄性和史诗性是他作品中的主要内容。他的音乐民族性很强,有的作品还带有迷人的东方异国情调。在自己的音乐中,努力表现和歌颂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与精神,歌颂俄罗斯古代英雄人物的勇敢气慨。通过他的音乐,可以加深对俄罗斯民族及其音乐的了解。
由于鲍罗廷的专业是化学,因此作曲只能在业余时间里进行,他自称是“星期日作曲家”。在鲍罗廷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有歌剧《伊戈尔王》、《第二交响曲》、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的草原上》。他的《第三交响曲》没有写完,后来由作家格拉祖诺夫配器出版,因此称之为《未完成交响曲》。
鲍罗廷的全部作品加起来不过几十部,因此另一位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曾遗憾地说道:“象这样一位音乐天赋极高的人,不能专心致于作曲事业,实为乐坛的一大憾事。”但历史上唯有他这位作曲家能以这么少的作品在音乐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1887年2月27日,鲍罗廷在彼得堡逝世,终年五十三岁。
古典音乐人——比才 BIZET
乔治·比才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他的创作,特别是他的歌剧创作,在十九世纪的欧洲音乐史中占有十分显赫的地位。
比才于1838年10月25日出生在法国巴黎。他的父亲是一位声乐教师。比才从小就显示了突出的音乐才华,九岁就考入了巴黎音乐学院,师从著名作曲家阿列维等人学习作曲。他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成绩十分突出。十七岁时完成《C大调第一交响曲》,此外还写过轻歌剧等许多作品。十九岁时获得了罗马大奖,随后又到意大利学习了三年。在这期间,他十分醉心于瓦格纳的作品,并立志一生从事歌剧写作事业。1863年,他的第一部歌剧《采珠人》问世,此后又相继写成了《培尔兹城的美丽姑娘》、《扎米雷》等歌剧和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等作品。
1872年,比才创作了歌剧《卡门》。这部根据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写成的歌剧,是比才一生创作中最优秀、最伟大的作品。这部歌剧以其生动鲜明的音乐语言、丰富巧妙的和声配器手法以及强烈感人的戏剧性发展,把作品的主题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歌剧中塑造的女主人公卡门,比原作更加突出了她的热情、爽直和放荡不羁的性格。歌剧《卡门》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容的伟大作品,这部作品现在已成为世界各国歌剧舞台上经久不衰的保留剧目。可是在当初这部歌剧初演时却遭到了惨痛的失败,比才因此而卧床不起。在歌剧初演后的三个月——1875年6月3日,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便与世长辞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