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嗨呀嗨呀 于 2022-5-4 17:11 编辑
这一节说一下“尺八”。
这个乐器,相信很多人是不知道的;或者说,不知道它的历史。
百度上有一篇文章,《把尺八还给中国》。它说,
为何要“把尺八还给中国”?
因为,日本的第一支尺八,来源于中国。但中华大地上,尺八却被渐渐遗忘了。如今知之者甚少,更罔谈吹奏。
它发源于汉,兴盛于唐,是地位较高的宫廷雅乐,形制和名称也多有改变,汉代称羌笛、魏晋称长笛、唐代才开始名为尺八。但宋朝之后,被来自民间的箫、笛所取代。”
好了,不细谈这篇文章了,否则就扯远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百度上读一读。那文章文笔不错,用的照片也很好。
在中国的隋代和唐代时期,尺八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之一。《新唐书·吕才传》:“贞观(627—649)时,祖孝孙增损乐律,与音家王长通、白明达更质难,不能决。太宗诏侍臣举善音者……侍中王珪、魏微盛称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长短不同,与律谐契”。因长一尺八寸,故称尺八。属于古代吹管笛箫类乐器的一种。
宋代开始,来自民间的箫、笛等乐器逐渐取代了用于宫廷乐的尺八的地位。中国流传的竖制竹吹管乐器有箫、南音洞箫(南箫)、广东洞箫等。其与尺八主要区别为箫和广东洞箫等为内挖u型吹口,常封顶盖;南音洞箫(南箫)为内挖v型吹口,不封顶盖。而尺八的吹口是半月型外切吹口。箫与南箫,吹口都与尺八有明显的区别。尺八与箫的开孔也不同,以一尺八寸管尺八为例,其筒音为D,各孔音高为F、G、A、C、D。另外尺八与箫在内径、音色方面也有显著的差别。
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还保存着我国唐代传去的八支唐式尺八。其中一只竹制刻雕尺八,长43.7厘米,管上端开口,管身六孔(前五后一)。每一按音孔边缘有圆形花纹。制作十分精美,通体雕花纹和仕女像。第一孔上刻有二女,一者俯而摘花,一者立其后作张袖状。后面一孔下有一仕女立而手执扇,另一女坐弹琵琶。其余部分均饰以花鸟纹。此外还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桦卷尺八等。
尺八发展到宋代形成五孔尺八,并经由当时日本的遣唐僧东传日本,保留至今,其技巧复杂,音色独特而有古味。沈括《梦溪笔谈》载:“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
随着国际上尺八的流行,以及日本尺八界到中国的寻根,各式尺八逐渐传回中国。
尺八的声音可高可低。音色可脆如银铃,也可细腻如丝。这就要求吹奏者有相当的把握能力。
尺八的外切口歌口使得尺八与箫相比增加了沉浮技巧(通过抬头低头使得气流角度的改变产生的音高和音色也会改变)。古典尺八由于只有5个孔。使得有部分音必须配合沉浮才可吹出。所以沉浮是尺八的最大魅力之一。也是考证尺八演奏者水平的重要指标。
尺八虽起源于中国,但从南宋以后一直被日本人传承和发展,20世纪以后,也是通过日本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而在它的故乡中国,已经几乎被遗忘了,国际研究领域也习惯性的把尺八称为"shakuhachi"(日语:しゃくはち, 罗马音:syakuhachi)。
2008年7月,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的世界尺八大会上,中国苏州的尺八艺人张听(频伽三昧)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出席了大会,并在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近百名选手中获得世界青年尺八大赛总决赛第四名。从此现代国际尺八舞台上第一次有了中国人的身影。(以上摘自百度)
|